|||
细胞凋亡(apoptosis )或者说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正常细胞的一种重要自身调节作用,该死的细胞不死,人就可能会出毛病,甚至诱发癌症。正常的贴壁细胞如果长时间处于悬浮状态就会死亡,即导致失巢凋亡(anoikis即:suspension-induced apoptosis)。尽管这一点现在已经很清楚,但是在20年前,这还是未知领域,失巢凋亡被发现的时间并不太久,这段历史非常有意思。据美国《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报道,Martin Schwartz(工作单位:位于美国加州的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初的某天,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误将内皮细胞悬浮过夜培养,第二天,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细胞都死翘翘啦,但他敏锐的发现这些死细胞都有类似于细胞凋亡引起的水泡状(they had formed prototypical “bleb” shapes—the hallmark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Schwartz就进一步研究其机理,最后尽管只是发在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现在的影响因子只有不到6分),但是Web of Science上数据显示, 自1993年发表以来,迄今该文已被引用超过1000次(绝大多数科学家一辈子发的所有文章的总引用次数也不会超过1000次)。
Title: THE EXTRACELLULAR-MATRIX AS A CELL-SURVIVAL FACTOR
Author(s): MEREDITH JE, FAZELI B, SCHWARTZ MA
Source: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Volume: 4 Issue: 9 Pages: 953-961 Published: SEP 1993
Times Cited: 1,086
其实,我最大的感慨并不是如此突破性的重要的结果为何没有发表在更牛的期刊上,而是:如果是我碰到这种情况,肯定是将死细胞一扔了之,根本不会去深入研究,所以那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命运”,简直是至理名言!
另外,没有人不犯错误,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像上面的牛人Martin Schwartz,就在一个小错误中拣了一个大宝,这看似偶然,实际上也有很大的必然性,至少换上我,不可能有上述成绩。
实际上引用次数在1000次以上,只是发在低分(相对)期刊的文章还有不少,因为尽管这种牛文章的比例很低,但是由于这些低分期刊的是所有期刊的大多数,所以这种个别的引用次数特别高的文章绝对数量并不很小。
比如下文(original article),1994年发表在Oncogene (现在的影响因子也只有7分多)以来,迄今已经被引用1669次。
Title: TUMOR-SUPPRESSOR P53 IS A REGULATOR OF BCL-2 AND BAX GENE-EXPRESSION IN-VITRO AND IN-VIVO
Author(s): MIYASHITA T, KRAJEWSKI S, KRAJEWSKA M, et al.
Source: ONCOGENE Volume: 9 Issue: 6 Pages: 1799-1805 Published: JUN 1994
Times Cited: 1,669
非常重要的结果最终发表在一般期刊,这类明珠暗投的事发生的概率并不高,文章的质量和期刊的整体水平与影响因子一般而言还是明显正相关的,另外即使是同时发表的类似结果的论文,一般大家也都更倾向于引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这样也进一步加强了期刊的“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当然突破这个怪圈,也不是不可能,我国的Cell Research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见我的另一博文:亚洲、中国第一的Cell Research (影响因子过8)是怎么炼成的?!)
后记:刚刚看到知名博主李福洋老师的最新博文:脱落凋亡,细胞死于思乡病, 该文对anoikis有更专业、更准确有趣的介绍,特别推荐。
(王守业写于2011年5月10日,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