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ya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uyang

博文

国际会议?

已有 2833 次阅读 2011-4-10 05:21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国际会议,觉得自己其实还有些没准备好。对儿童发展领域的了解还不过多,连有哪些专家牛人都不清楚;自己的研究计划也还没达到很清楚的用英语交流的地步;对于提交的会议论文我也没有特别的投入和深入的理解。行前准备,一切都有些匆匆。

原以为踏上飞往大平洋彼岸的飞机,会多么的激动,然而我却从出发到归来并没有多少的兴奋。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真的更加成熟了。旅途是很劳累的,再加上时差,白天在会场很容易困。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多和人交流,多听些报告,多学些东西。第一天参加了mixed methoud 的workshop,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hiro教授和加利佛尼亚大学心理学院的tom教授主持的。虽然先前已经看了他们的文章,然而因为自己并没有真正用过质的研究方法,所以也并没有具体的问题要和他们探讨。对于方法融合这个趋势我是很赞同的。在接下来三天的会议上,我也看到了很多研究使用这种混合的研究方法。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质的研究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很多人是不愿意做的,尤其是急着发表文章的年轻人。但我相信,探索真理,必须要打破方法的限制,尝试用多个方法,多种视角去看。

身处在大多数人都是英语母语的环境中,感觉自己的英语能力无论是听还是说都是很有限的。在报告上面担心自己表达不好自己的想法,也因为自己对研究的了解还浅,问题是不太敢提的,或者说也没有很想提的问题。总是竖着耳朵听别人怎么说,也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挺明白。

参观海报倒是给人更多的机会与不同的研究者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所以我倒是蛮喜欢走过一幅幅的海报,看人们或兴奋的谈论着或疲惫的坐立着,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和研究者交流一下。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和别人交流的,虽然讲到比较学术的东西,还是有些费劲。有时试着谈些比较一般的话题,倒是比较轻松和开心。

疲劳加上语言和学识的不足,使我在整个会议过程中努力参与的同时,心情有些沮丧。尤其痛苦的是没有发现特别让自己为之一振的研究,或许是因为自己理解不深,所以感觉很多研究不过如此。呵呵,另一个在伊利诺斯大学大学的朋友却有不同的理解,他觉得是因为我们来自这个领域高水平的实验室,所以觉得这很多研究都不咋的。我是不敢这样想的,因为我知道的实在是不多。

儿童发展领域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聚集到了这里,想想真是神奇,世界上竟有这么多人在研究儿童的成长。你总是能找到和你研究兴趣特别相似的人的。另一个神奇的发现是中国学生在世界各个大学都有,这次便和许多在美国留学的朋友交流了那边的情况,并相互流了联系方式。而这种交流,获得的信息却让我有些沮丧。留学生活在大家眼里都是很辛苦和充满压力的,最后还得担心找工作的问题。我便有些动摇是不是一定还要出去,尤其是美国,一去至少便要五年。

感觉学术已经做成了一个行业,而这个行业相对于全球各行各业来说又不过是个那么小的圈子。那么我真的想献身于这个行业吗?

我想我现在需要做的是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学好那些基本的技能,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2566-431417.html

上一篇:外在形象趣谈
收藏 IP: 219.134.180.*| 热度|

1 曾庆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