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pengj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pengju attosecond puls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ultrafast excited-state dynamics in liquid; time-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 ...

博文

追忆二十年前日本9.0级大地震

已有 3458 次阅读 2011-3-14 19:1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日本, 大地震

   抬头看一下窗外,夜幕中星光闪烁,窗棂的缝隙中挤进来的是门口的那簇紫竹的低吟声,手中这篇《Nature》文章的作者是一位日本友人,虽然我的科研水平已很难达到他这个高度了,但是回想起20年前在东京开会时偶遇的场景,我们之间的一切都显得没什么太大区别,那时候,他略显矜持站在自己的Poster面前,操着不是很流利的英语,耐心地跟我们讲解自己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篇关于MCP绝对探测效率的文章,虽然是没什么物理,但工作的细致程度是值得国内的博士生学习和借鉴的,开完会的第二天,我就飞回了北京,之后的第二天,日本就发生了9.0级地震,在以后的几十个月内,日本全国陷入了抗震救灾的紧张气氛中,也是在震后的第二天,我处于礼貌,给这位友人发了一封邮件表示关怀,没想到就是这封不起眼的邮件,开启了我们俩之间长达20年的合作和友谊。
   想到这里,我的思维无论如何也不能归于平静了,20年前的日本地震确实不大不小地引起了中国对这位邻邦的重新审视,尤其是在当时的科学网博客上,很多有独特见解的博友自发展开了各种问题的讨论,包括大地震能不能预测?下一次大地震会在哪里?日本核电站泄露会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能否忘记历史,背叛自己的民族等等五花八门的话题,当时与科学网博客里的十大才子,才女,牛人,倔人相比,我还是博海中的一条小鱼,到处无忧无虑的游弋,和名利无关,面对关于日本地震引起的潮水般的话题,我顿时失去了主见,竟然不能判断自己到底相信谁,不能感觉谁在坚持自己的信仰,谁又在蛊惑和涣散民心,脑海里的直觉就是日本受苦的普通百姓没有引起中国人足够的人道主义关怀,当然后续中国人自发的捐款捐物稍微抹平了我对国人冷漠的看法。总的来说,这些膨胀的信息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很多专家对地震成因的解析,我是硬着头皮看完的,当时脑子里的想法还是比较不成熟,就是觉得这些专家为什么不在地震之前给出这些“令人折服”的解释呢?为什么要在别人提出一些可能性的之后,才“勇敢”地站出来辟谣呢?实事求是地讲,20年过去了,在期间经历了几次8级以上地震之后,我才明白地震原来真的是不可预测的,也明白了用于研究地震预测的费用和震后重建相比也是相当可观的。第二类是很多80后和70后对国人要不要给震后的日本报以同情心,要不要捐款,忘记屈辱历史的讨论,那时候我也是80后,在面对当时的一篇80后作者写的群情激昂的文章的时候,我写下了下面的评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然也催生了80后一代民粹的思想,历史的东西我们没有忘记,一个国家年轻人的血性更多地是体现在勤奋,踏实之上;至于背叛,就更有点大了,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现在背叛我们自己的理想了么?所以说,做好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自己的事情做不好,神马都是浮云。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还有点脸红,之后的20年,我竟然没有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彻底丢掉了支离破碎的信仰,终于碌碌无为了。除了科学网博客的这两大类信息之外,再有的就是各大新闻媒体对震后日本灾区惨象,救援场景,死亡人数,余震等信息的追踪报道了,那时候我已经经历了媒体对汶川地震“详细”报道的冲击,因此面对新闻对日本地震的“宣传”,我已经开始新闻的真实性表现出怀疑,还夹杂着对惨烈的漠然以及对大自然破坏力的再一次敬畏,想到这里,我也回忆起来当时极少数人发表的言论,就是关于地震对地球本身的“益处”和对人类行为的警示,他的言辞恳切,呼吁人类要时刻清楚自身的渺小,提出了对地球及生灵破坏最严重的是人类自己等观点,他当时的肺腑之言果然在这短暂的20年内得以印证,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0年过去了,回想起当时国内的场景,现在的感觉就像是邻家的孩子不小心被狗咬了,在孩子的哭声中,我们自己家的人开始七嘴八舌的说个没完,从他们家欺负我们家开始一直聊到谁家更有钱,谁家更强大,该不该去他家问候一下等诸如此类的话题,还发短信告诉亲戚朋友这个“爆炸性”新闻看客始终是看客,最拿手的本事就是揣起双手伸着脖子围观,家里的活一时半会都抛在脑后,先过了瘾再说,甚至没有察觉这条咬人的狗有时候也在我们家门口转悠。
   20年过去了,很多当时在科学网博客讨论那次地震的专家都销声匿迹了,人们也早已忘记了他们的博文;当时的80后也都早已生儿育女,绝大多数人也逐渐成长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还在倡议着学习当时日本震后救灾的先进经验。
   20年过去了,关于这次地震的电影也已经翻拍很多次了,我们家门口的那棵紫竹也已育儿成林了,它仿佛见证了我和手中文章作者的友谊,平时的时候总是默默不语,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摇曳在风中,窸窣着诉说平淡而又真挚的情感。
   “嚓嚓,嚓嚓”,表针走动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出来,看一下时间,已经凌晨2点了,手中的文章还没怎么理解,已经假装看了三天了,还是交给我的学生去读吧,明天还要开会,就先写到这里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266-422352.html

上一篇:闲扯“分裂”性格
下一篇:对研究所“派遣”学生出国政策的一些思考
收藏 IP: 210.77.73.*| 热度|

4 魏东平 王西宝 杨月琴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