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pengj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pengju attosecond puls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ultrafast excited-state dynamics in liquid; time-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 ...

博文

闲扯“分裂”性格

已有 3300 次阅读 2011-3-11 21: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分裂性格的人其实还不算少数,性格有分裂倾向的人在看博文的博友之中更是不少,我觉得我的说法还是有依据的。
    一般来说,分裂性格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充满“理性”的,这个理性的基础就是他们给自己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巨大的网,自己就生活在这个网中,从而从正常人的生活中把自己抽离出来,在这个网内生活就相当于把自己隐藏起来,刻意隐藏,给自己划出来很多条条框框,自己无时不刻不在这些条条框框里生活,工作,恋爱等。由于分裂性格的人在网内,他们会不自觉地与人划清界限,保持距离,对距离感的把握,他们是最在行的,因此造就了超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能自己搞定,求助他人被视为可耻,愚蠢,也是万不可以的,他们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更不会依赖他人了,如果有人说,你应该对什么负责,那更是可笑至极,他们从来没有要负责的对象。距离使别人与之很难靠近,亲密关系的养成更难,他们有时候会放出来点空间给别人,但是只限于工作,也是必须要例行的公事而已,自己的独立是不允许他人触犯的,这是底线。因此,他们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就不足为奇了,矜持,莫名地给他人一种忐忑感,对事物的评价不带个人感情色彩,表现出来冷漠都是自然的现象,于是,今天你和他们交谈甚欢,以为和他们走进了一步,第二天他们就向往常一样板着脸,你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无声无息。
    分裂性格的人具备得天独厚的怀疑精神,他们会对熟悉的,不熟悉的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开始怀疑,这种怀疑不是转瞬即逝的,是持久的,他们会据此深入思考,刨根问底,有时候在他们给出结论的时候,又很难界定之前他们是不是在胡思乱想,这就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智力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悲剧的是,处理感情经验的欠缺,加之内心对别人的疏远感,往往是他们成为生活的弱者,甚至任人摧残。
    分裂性格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环境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从婴幼儿开始,他们就能感觉到自己在母亲心目中地位的缺失,尤其是哺乳期的婴儿,其实是需要母亲呵护备至的,因此,年轻的母亲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还有就是二胎的女孩儿,往往是计划外生育,更容易被家人在婴幼儿时期缺乏爱的倾注和安全感,成人之后分裂倾向几率更大。到了儿童时期,若他们在学校,幼儿园找不到朋友,或者经常独处,就会对周遭的环境产生恐惧,以致于处于自我保护慢慢排斥,开始自己营造一个保护网保护自己,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是假想,盯着一个东西不放,脑子里全是自己的东西,问他们做了什么,他们是不会轻易告诉你的,如果这种形态发展到青春期就很麻烦了,分裂性格极易随之形成,此外,孩童时期的环境变化也是很重要的,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刺激,比如:生活环境频繁变化,亲人的面孔一天一个样,噪声等,这更符合战争时期和地震时期的儿童成长环境,在前段时间村上春树的力作《1Q84》中,主人公就是分裂性格的典型代表,她的成长经历也算是一个典型了,成年之后自己始终能够随时把自己抽离出来。
    值得高兴的是,分裂性格的人以及具有分裂倾向的人都具备超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不喜欢和被人分享的特质决定了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他们不断地怀疑一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时候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不可自拔,确实造就了自己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抽象对他们来说是熟知,他们喜欢抽象,数学公式,物理方程,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一旦他们陷进去不可自拔,天才就会被再一次创造,伴随着的是杰出的领袖人物,冷酷无情的人格,加上特例独行的处事,处变不惊的运筹帷幄都是他们的特质,因此,数学家,物理学家,抽象派的艺术家里面,分裂倾向的人居多。
   分裂性格的人不畏惧死亡,他们对周遭的环境是独立的,抽离的,因此自己离开这一切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稍微理性思考的结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266-421323.html

上一篇:春.雪
下一篇:追忆二十年前日本9.0级大地震
收藏 IP: 210.77.73.*| 热度|

6 杨华磊 杨月琴 潘博 罗帆 文双春 张玉秀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