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fait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nfaith

博文

天生一个近视眼? 精选

已有 14757 次阅读 2011-3-7 08:3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基因, 环境, 达尔文医学, 近视眼

小鹅爸爸和我都近视,不知道孩子长大了还能不能明眸善睐?再加上小鹅爱趴在桌子上画画,或是埋头看半天图画书,做父母的免不了唠叨几句,要坐姿端正、“目离书本一尺远”。

 

要避免瞎操心、穷唠叨,就不得不问:近视眼在多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健康的用眼习惯和生活方式能不能预防近视?

 

记得几年前,方舟子为中青报写过一篇文章讲预防近视不靠谱,其中有段话被广泛引用:“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近视基因,那么不管你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频繁用眼,也不会得近视(虽然你的眼睛可能会有其他损伤)。而如果你有近视基因,那么就会逐渐变近视,环境因素是不重要的。” 这个断言如此绝对,难免引起不少质疑和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坊间诸多防治近视的手段,诸如眼保健操或是针灸理疗,多半是针对假 性(功能性)近视而言。所谓假性近视,是由于用眼过度,控制眼球的肌肉长时间紧张,发生痉挛,导致晶状体的曲度变大,光线聚焦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视网膜上 得到的图像自然就模糊不清了。这时放松肌肉,缓解疲劳,有可能使视力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认为,假性近视不及时纠正和治疗,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真性近视, 即眼球前后轴变长,哪怕放松睫状肌,物象也无法落在视网膜上,这就是真性(生理性)近视了。

(生理性近视:眼球前后轴变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

 

方舟子指出,生理性近视是基因决定的,眼球前后轴长多长,是写在基因里的,做啥也于事无补。尽管他给出统计数据和基因证据,来支持人的视力差异主要来自遗传差异,但要就此下结论说,近视与后天环境和用眼习惯无关,听起来总觉得有点违背常识。

 

一个绕不过去的事实是:在过去几十年,近视就像流行病一样,突然蔓延开来。我国近 视眼的发生率急剧提高,出现的年龄段也越来越提前。不同国家间比较也能看出,像中国孩子这样学业压力大、户外运动少的群体中,近视的发生率要显著增高,甚 至高出数倍之多。由此,后天环境对近视发生率的影响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研究证据又支持近视主要由基因决定:基因和环境,这块地盘到底谁做主?

 

假如眼球要长多长,就像人的身高一样,主要受基因控制,只好接受现实吧!每个人身体里的基因就像是已经上交的试卷,轻易也拿不回来涂改。不过,在“破罐子破摔”之前,还有两个问题要弄清楚:

 

1)如果近视眼是一种遗传病,天生一个近视眼,又不想拿眼睛开刀,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吗?

2)就算近视眼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自然选择没有把导致近视的坏基因淘汰掉?

 

既然近视是一种遗传病,自然环境淘汰这种基因的选择压力应该是非常大的。 当我翻开《我们为什么生病》一书时,我就被这个关于近视基因的问题深深吸引了:“有这种基因的人在没有眼镜之前怎么生活呢?……如果没有眼镜,我不可能在非洲平原坚持一天。”

 

《我》一书的副标题是“达尔文医学的新观念”。作者试图从基因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来探讨人体设计的种种不完美,表面看来的生理缺陷,或者是进化过程中的妥协方案,或者蕴藏着独特的适应性,或者是进化来不及适应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

 

设想一下,狩猎为生的远古人类中如果有近视眼,就算不被狮子老虎吃掉,也可能因为找不到猎物饿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近视基因是如何保留下来的? 一种可能是,远古人的环境中缺乏诱因(近距离阅读或工作),近视基因没有表达的机会,自然也不会被选择淘汰,在基因组中躲猫猫到了今天。

 

基因的表达离不开环境因素的作用。一些研究可以验证环境因素对近视发生的诱导作用,比如人群中的教育程度、功课压力与近视发生率相关;再比如方舟子的文章中也提到,“在爱斯基摩人中, 只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才会得近视。”

 

近视,以及其它许多慢性发展的疾病,是“复杂的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这类疾病,追问有几成是遗传的,有几成是环境造成的,可能具有误导性。以苯酮酸尿症(PKU) 为例,由于身体不能处理正常食物中的常量苯丙氨酸,导致发生智力发育停滞。这是一种遗传病,具有明确的缺陷基因,但只要在食物中避免苯丙氨酸,就可以防止 智力发育障碍的发生。究竟是遗传还是环境起决定性作用?苯酮酸尿症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典型生动的例子,这种病完全是遗传的,但它的作用又是完全可以通 过控制后天环境加以防止。

 

在眼睛的发育过程中,基因和环境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

 

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晶状体的屈光度和眼球的生长程度必须互相配合,以保证影 像准确地落到视网膜上。“眼球怎样保证它的精确的长度呢?有没有可能把角膜、晶状体、眼球的生长程序都事先编好在基因库中,令成像的聚焦保持准确?不大可 能。”视觉经验对眼球发育的塑造由此可想而知。

 

具体到近视的发生机制,作为一个启发性的发现,“景物模糊的眼球总是比景物正常清 晰的眼球要长得长一些,不论这种模糊是因为某种遗传病,因为创伤,或者是因为戴了雾镜……他们开始推测,当模糊的影像落到视网膜上,信息送达大脑之后就以 一个生长因子的形式返回,促使眼球生长……当生长已经足够时,这一刺激停止,生长也就停止——但是有些人例外。”这部分人的近视基因得到了表达,导致眼球过度生长。

 

设想在发育过程中,如果尽量避免视野景物的模糊,或许能够减少近视的发生率。如果 我们知道眼球发育和近视发生的敏感期(比如幼年时期),在这个时期避免过度用眼和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眼球生长的刺激?由此, 《我们为什么生病》的作者开玩笑说:“也许把孩子们的书用大号的清晰字符印刷在很大的书页上可以防止近视。”:P

 

具体的方法未必能奏效,书中阐述的这样一种观点,却值得我们去思考:“近视确实是遗传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预防的。事实上,弄清楚某种医学上的情况是遗传的,是件好事,遗传程序决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唯物的过程,对唯物的处置必然会有所响应。”

 

近视可以预防,这也许不是一个严格证明的科学结论。或许还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或许目前的临床实践还没有找到十分有效的预防手段。与其说这个结论很重要,倒不如说达尔文医学的观念能够提示我们,从基因与环境适应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为什么生病”这样的问题。

 

人的身体,并不是完美设计的产物,而是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史,与自然环境复杂的适应 过程中,缓慢演化而来。在近一百年来,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的身体构造多半还停留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眼睛本来就不是为近距离阅读或是长 时间的网游设计的,我们要怎样使用它,而不滥用它?


【参考文献】

1)方舟子《当眼保健操成为传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9ch.html

2)[美] R.M.尼斯,G.C.威廉斯 《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观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59-419577.html

上一篇:菜鸟来信:谈音乐启蒙 (by jokertsai,谢谢你)
下一篇:种籽学苑的语文课
收藏 IP: 222.35.14.*| 热度|

17 吉宗祥 金小伟 鲍海飞 孙学军 王号 赵豪飞 于锋 水迎波 王芳 程光伟 曹俊 佟冬 罗帆 齐霁 徐明昆 zzjtcm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