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dyxcn6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ddyxcn63

博文

霍金《大设计》边读边写

已有 3407 次阅读 2011-3-1 18:17 |个人分类:阅读札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霍金, 大设计

《大设计》的主题是理解生命、万物和宇宙的存在,

凝结了作者自《时间简史》出版之后20多年间,

对科学和哲学的探索成果,以及对这些学科的未来展望。

为什么存在实在之物,而非一无所有?

我们为什么存在?

为什么是这一族特殊的定律而非别的?

这是生命、宇宙和万物的终极问题。

既是物理问题,更是是哲学的问题。

读完了全书,好像懂得了些什么,好像什么也没有明白,

只好用:“读一流书,做一流人”,“阅读霍金,懂不懂都是收获”来安慰自己。

 

生活在这一广阔的、时而亲切时而残酷的世界中,人们仰望浩渺的星空,不断地提出一长串问题:我能怎么能够理解我们处于其中的世界呢?宇宙如何运行?什么是实在的本性?所有这一切从何而来?宇宙需要一个造物主吗?

读《时间简史》时,明显感觉霍金不敢逾越宇宙的“上帝”创造论与控制论,这本书中,霍金勇敢地选择了“站队”。

 

宇宙的本身没有单独的历史,甚至对于没有悠然独立的存在。

 

 

泰勒斯(约前624-约前547年)首先提出了自然遵循着一致的可被解释的原则的思想。

 爱奥尼亚科学是以强烈兴趣来揭示基本定律以解释自然现象为特征的努力,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巨大里程碑。

这次记住了“爱奥尼亚”这个民族,甚至毕达哥拉斯也是爱奥尼亚人。

 

亚历山大.波普的诗:

自然与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夜里,

神说:“让牛顿降生吧!”

一切都是光明。

这几句诗太有名气了,常被用来歌颂牛顿的伟大。

 

有些人支持时间能回到甚至比大爆炸还早的模型。

一个模型是个好模型,如果:

1.       它是优雅的,

2.       它包含很少任意或者可调整的元素,

3.       它和全部已有的观测一致并能解释之,

4.       它对将来的观测做详细的预言,如果这些预言不成立,观测就能证伪这个模型。

自然科学都是模型化的,人们总是建立各种模型(具体、抽象(如数学模型))来描述客观,并通过模型的求解来获得对客观的掌握。

 

因为宇宙由科学定律制约,也就是说,它的行为是可以被做成模型,所以说是可理解的。

自然科学家们为此不懈努力,探索宇宙的规律,发现万物的定律。

 

引力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的第一种力。

自然的已知的力可分为4类:1.引力,2.电磁力,3.弱核力,4.强核力。

新的“力”的发现,是物理学的进步与发展,它带来的影响巨大。“引力”让我们直观上明白了物体运动的规律;“电磁力”让我们懂得磁、电的转化,让我们的黑夜有了光明;“核力”的发现,其威力就更巨大,让我们有了新的电源,也让我们有了毁灭人类自身的力量。期待下一个“力”,那是科学的进步,可这将是人类的崭新发展,还是人类的灾难?

 

宇宙具有开端的第一个真正的科学证据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通过望远镜的观测后)哈勃分析了邻近的所有星系发射的光谱之后,确定几乎所有的星系都远离我们而去,而且它们越远,就运动得越快。

宇宙空间还在膨胀,星系离我们越来越远。

下面按格式“****还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再造几个句:“社会进步还在继续,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生活节奏还在加快,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通讯方式还在进步,沟通离我们越来越远。”

 

甚至根据保守的估计,在这个宇宙暴胀期间,

宇宙在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秒膨胀了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倍。

它仿佛是直径1厘米的硬币忽然爆炸到银河系宽度的1000万倍。

如果你在时间中回溯足够远,宇宙就和普朗克尺度一样小,即十亿亿亿亿分之一厘米。

这种宇宙中的“大数”,屡见不鲜,常令我们普通人“不可理喻”,即使专业人士也只能用“天文数字”来形容它们。

 

根据M理论,时空具有十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其思想是空间的七个维度被蜷缩到我们觉察不到的那么小,给我们留下感觉以为所有存在的只是余下的三个大的我们熟悉的维度。

初中学习平面几何的历史,成为了我对数学这门学科骄傲的回忆,它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但即使这样,高中的三维空间立体几何,还是让我难以理解。

如果世界是三维以上的空间,这个现实世界该是什么样?真的难以理解。 

 

几百年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唯一的,并位于宇宙的中心。

我们今天知道在我们的星系中存在几千亿颗恒星,其中很大的百分比拥有行星系统,以及存在几千亿个星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762-417747.html

上一篇:要有爱的教育
收藏 IP: 124.160.96.*|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