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都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vaxin

博文

深邃而温暖的目光----读库切

已有 5734 次阅读 2011-2-6 12:33 |个人分类:读书阅史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学, 诺奖, 库切

 
    

J.M 库切

     假期的闲适午后,却无端想起库切,这个其文其人都无法令人闲适的作家,读罢《Disgrace》,他那深邃、温暖而有力的目光却总在脑海中浮现。2003年,荣膺诺奖之后,库切受到了国内文坛的关注,但实际上之前他就早已蜚声海外,对他作品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歇过。

      库切一九四O年出生于开普敦的一个南非荷兰人牧羊农庄主的家庭。一九六O年他如同许多实在无法忍受种族隔离政策的年轻人一样,大学一毕业就开始了在海外自我放逐的生活。一九七四年,库切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原野黄昏》(Duklands),已彰显了其对人性、伦理的深切反思,这一主旨也一直贯穿着他创造的始终。库切的小说风格多变,但他始终关注的是南非这片他生长的土地,这块混合着原始、暴力、古老、现代的土地。人们总易因库切的成长背景而将他的小说与反种族主义联系在一起,但库切并不是片面而极端地反种族主义,他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性自由和解放。他不狂热地鼓吹反种族主义,他冷静而清醒地审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想,无论是白人或是黑人。

      一九九零年被监禁了二十六年的曼德拉被释放,一九九四年国大党赢得大选,非洲人管理非洲的理想实现。整个南非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九九九年,库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却不合时宜地出版了他非常重要的作品《耻辱》(Disgrace),硬生生直接触及到新南非的各种不如人意的现实,诸如土地所有权,犯罪率,强奸,种族分离,警察的无能为力,白人的赎罪心理。这部作品令他第二次获得了布克奖,把他的作家生涯推向了高峰,但南非社会对他的种种非议,却让他选择了第二次离乡放逐。如今的库切定居在澳大利亚,用英文写作,新问世的作品《夏日》依然关注的是南非社会的种种。

    故事的主角是开普敦大学的一位教授,浪漫主义诗歌专家,年过五十,离了两次婚,每周靠和一位妓女的约会解决基本需求,后来引诱一位女学生。事情被校方发现后,教授承担了全部责任,但是却无怨无悔,不愿屈服于人格的侮辱,或是乞求校方宽恕,最终辞职,带着耻辱的印迹,来到女儿居住的乡下。然而乡下的新南非也不是太平盛世,三个黑人前来打劫,强奸了女儿,抢走了所有的值钱物品,教授怀疑这是女儿的黑人邻居有意为之,为的是赶走女儿,得到女儿的土地。教授劝女儿移民荷兰,但是女儿却另有打算,她把抢劫一事报了警,是为了保险公司的需要,对强奸之事却一字不提。她不愿离开南非,她愿意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为白人曾经有过的对黑人的不人道统治赎罪。但是雪上加霜,女儿发现自己怀孕,黑人邻居愿意收留她为第三任妻子,她的土地都划在了他的名下。教授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要自己跳进火坑,女儿残酷地说那个黑人邻居是收债的,而她是还债的。父女俩都同意这是一种耻辱,但是教授不愿意忍受这种耻辱,女儿却不愿逃避这种耻辱,她说:“对,这是一种耻辱,但也许这是我们重新开始生活的起点,也许我要学会接受现实,从头开始,从一无所有开始,真正的一无所有。一无所有,没有汽车,没有武器,没有房产,没有权利,没有尊严。像一条狗一样。”这就是新南非生活的现实。小说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复杂,语言冷峻有力,没有任何无谓的煽情和宣泄,让人感到彻骨寒冷的故事,却越读越欲罢不能。

    爸爸最近一直在读鲁迅,我总觉得库切与鲁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样的冷静和清醒,遗世而孤绝,敢于直面最浓重的黑暗,不向任何强权妥协,追求最真的自由。库切曾经这样写过:“我并不是先知,但我对自由有一种预感,就像被镣铐锁住的囚犯的预感一样,所以,我会描写一系列能够摆脱镣铐把脸转向光明的典型代表们。”也许,这正是当下中国的学者和文人们缺少的一种精神和气魄吧,也正是中国文学总缺乏魂魄的症结所在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290-410591.html

上一篇:初二逛书店有感
下一篇:闲话董桥散文人物谱
收藏 IP: 125.125.184.*| 热度|

3 陈湘明 陈安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