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出发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jiaLi

博文

不能忘了学生的本

已有 3854 次阅读 2010-10-26 11:46 |个人分类:体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自己要反省下。

        学生,就是应该按时去上课,至少周一到周五应该是学习时间,但是读到博士时会发现,我常常在无形中把学习这件事的优先级设置到了最低,同学过来了要聚一下会出去、电脑自行车坏了马上会出去修、甚至为了避开周末街上人多把买衣服的时间都安排在工作日等等,总之总是先把其它的事情处理后,有时间的时候才会去学会儿习,简直忘了学生的本。

        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生活都是被一节节45分钟的课排满,不管是老师授课还是自习课,都是学习的时间,而课下除了需要自己安排下写作业的时间外,其余时间都可以随便玩,习惯了这样的被安排,独自安排时间的能力必然不够。

        上了大学,没有了固定的教室,没有了固定的书桌,虽然课程也不少,但是周一到周五,原本需要“自习”的时间渐渐地都被开心地称为“这节我没有课”,进而意味着这个时候可以去逛超市、可以去打球、可以去看电影等等,从压力满满的高三走过,面对这样大把大把可以自己随意安排的时间,大多数人都放纵地追随着这个多彩世界的诱惑,尤其不是在考试前夕,很少的人背着书包严格遵守“周一到周五是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的潜规定,甚至是为了怕老师点名没有平时成绩才去上课,早忘了“温故而知新”了,我也是那大多数人中的一员,虽然到了大三时有些醒悟,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弥补了些前两年的成绩平平,最后得到了外推的资格,但是那些浪费掉的宝贵时间原本是可以更好地利用的,只要是坐在图书馆里,哪怕翻看和专业不相关的书籍也比和伙伴们不分白天黑夜、不分是否周末地疯玩有收获。

        读上了硕士,两年制,所有的课程都被安排在了第一年,从大四零星的课程又仿佛回到了大二大三紧张的课程学习当中,尽管周围的同学甚至导师都认为上课就是要拿学分的,没了课应该积极地到实验室中尽早地熟悉自己要钻研的领域,我还是一时间无法削弱学习成绩在我心里的位置,积极地去上课,经常地泡图书馆去学习那些大家认为没什么用而我喜欢的课程,这也导致了到研二之后仍然对在实验室的学习有很大不适,曾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惑和苦恼。研二的课程表是空的,意味着所有的时间都要自己安排,没有了学习成绩的束缚,我反而不知所措,失去了目标,现在想想也许从那个时候就像初到大学时又开始不把学习当回事儿了吧,以前上课时早上八点就要到教室,可是没课了之后九点才到实验室,到了实验室也不仅仅是看文献编程序,新闻啊,农场偷菜啊,网上购物啊这些新娱乐天地的链接赤裸裸地保存在实验室电脑里,随意地翻看、玩乐、浏览,每天更新每天都不忍心丢掉细节,虽然表面上每天会按时到实验室,也不轻易外出,但娱乐时间大于等于学习时间,自控能力之差到了极点。

        9月份博士入学,开始了新一段的学习生涯,回想这两个月自己的表现,比起从前是越来越差了,从以前的每天按时到实验室,到现在的频繁地外出“有事儿”,并且依然“保证”着在实验室电脑前坐着的娱乐时间大于等于学习时间,那从整体看来,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要远远小于不干正事儿的时间了,惭愧至极。同时也真的感到自己越来越松懈了,甚至每周只有一节的政治课差点被忘得一干二净,说出来真够丢人的,昨天给老妈打电话时说可能在哪天要和多年不见的谁还有谁在某地聚一聚,问她要不要顺路回个家,老妈很自然地说,你不上课了吗,别耽误你学习,我嘴上也很自然地说,不耽误,现在没有课了,啥时学都行。挂了电话我真为自己这句潜意识里说出的话感到羞愧,一名学生,把所有与学习不相关的事情都亮起了绿灯,随时随意通行,而学习的事情却总是被中断,不断地被置成红灯,这真的是忘了学生的本啊。

        想一想,虽然博士生不需要去上专业课,但是也并不是放任自流的,那样很可怕也很不值得把这四年花在校园里,这四年也许是这一生中最后的还可以集中所有精力来学习的时间,其实是很宝贵的,第一年如果在漫不经心中度过,会很快,那第二年第三年必然会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度过,会很慢很折磨,第四年无法顺利答辩不能找到好工作,会很痛苦。平时应该把自己当作自己的老师,给自己制定个雷打不动的课程表,时间固定,课程内容随时有计划性地变更,安排一些不可以逃掉的课程,再安排些可以有选择地逃掉的互斥课程,逃了其一就不能逃其二其三等等,把洗澡啊逛街啊聚会啊这些琐事杂事都尽量安排在周末去完成,坚决去执行,每天记录上了哪节课,以及学习的效率如何,每个月后回头看看自己执行的效果,给自己一个成绩,督促自己前进。只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不敢打狂语说坚持一年亦或几年,越久越好,养成一个习惯才好,永远才是最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2401-377251.html

上一篇:NDBC给了录用通知 兴奋 收获
下一篇:一晃十年,回归科学家网博客
收藏 IP: .*| 热度|

6 赫英 唐常杰 张雷 wenmei xiangwen zhangzhi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