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标新立异?自我排斥?--再谈关于价值观

已有 5473 次阅读 2010-10-24 17:02 |个人分类:时事浅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我价值

天气仍然阴沉,没有好转的迹象。早起向窗外望去,下雨了,这会儿风声又起,秋风秋雨,风雨交加,多少让人感觉到晚秋的凄冷。

天气总会影响人的心情,忽而有一种沉重感,对人生,对国家的命运。周末在郊区开会,学习两天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或者说争论是前所未有的激烈。当然,理智和所谓编执并存,但仍有很多东西并未搞清。无论对于我党,还是你党,三年的计划学习和践行期无疑太短,这等复杂之事,要想搞顺,实应是一项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才对。

耳边总是回响着一个高中生的关于“我很烦”的抱怨,显然她或他已开始更多的思考人生;此刻,我等草民偶或产生这样的担忧:中国的高速发展,不仅仅透支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是否也同时付出了价值观缺失的代价?

有人说从来就没有什么价值观存在,过去和今天,我们总是靠着朴素的人生认识去指导人生行动;也有人说中国人并不缺乏价值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死观,苦乐观,这都属于价值观的一部分。问题是,如何确定什么是多数人认可的值得弘扬的普适价值观?

最难令人理解的是,关于价值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倡导的价值观的阶级性。它到底应该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还是一种政治工具?中国
70年代曾经经历批林批孔的大规模政治运动,主要的缘由大概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淡化了阶级斗争的观念,只是统治阶级麻痹百姓的精神鸦片,所以要坚决打倒。实际上,这个从五四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时候就开始了。从那个时候,人们开始陷入信仰的迷茫。幸好有一大批共产党员抓住了共产主义信仰,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也说明,作为一种共同的信仰,它的凝聚力,它所焕发出的生命力,爆发出的力量,真的很厉害。

遗憾的是,先是基于儒家思想的信仰淡化,后是共产主义信仰也不怎么提了。要重新寻找一种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谈何容易。令人不解的是,世界上仅存的
5个社会主义国家,显然不能用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基础,因为显然这些国家各有各的价值观,像古巴似乎多数人是信仰宗教的,总统也一样;而老挝则是个佛教国家。如果说叫个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那么这个中国特色到底又是个什么东东呢?如果说我们在发展中也应借鉴西方文明的一切成果,他们的价值观是否也应该属于借鉴的范畴?中国特色,到底是标新立异,还是自我排斥?我们能将自己排斥于享有世界文明成果之外,来关起门来谈自己的价值观吗?有些说不清。

还有人说,中国人现在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都是“西化”的结果,是西方腐朽价值观惹的祸,对此,明理的人都会得出明白的结论,在此自不必多说。

在中国这样一个缺少宗教信仰的国家,如今信仰的多元化十分突出,混乱也不可避免。某种同一的坚定的信仰总是局限于少部分人,就像有人说的,只有少数人能学得了科学,在中国,那些值得为之牺牲一切的东东难道只会停留在少数人的心中?

关于价值取向,朴素的认识还是有的。

人作为世界上最具文明程度的动物群体,本身就应该有维系种族存系最低层面的价值取向。老虎之间弱肉强食被看作是一种正常的生存竞争,而对于人类却不能提倡。人与动物不同,身弱者可能智不弱,智弱者身不一定弱,所谓强弱都是相对的,要维系人类这样一个复杂无比的社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补。而要发展,无论是全球的,还是局部的,要维持一种平衡态,则需要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实践,需要总结和发扬有利的一面,摒弃不利的一面。价值观也要经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考验。

又想起了“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再俗不过的问题,记得上中学我们学工时有个工人师傅说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当然,人要是活着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有人形容像猪,可是猪最终也要为人类提供产品,不提供产品的野猪还得为保持生态平衡做贡献呢。

搞清“人活着到底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记得一个朋友跟我说过,他的一个老领导,临到退休的前三四年,精神状况不太好,没事总是唉声叹气,自言自语问两个问题,其一是“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组织是个什么东西”,没有人能给他解答清楚。结果,
60岁那年,刚刚退休,便突发心脏病不治而终,很可惜。可见,人不能被价值观这类事所累。还不如像某名嘴那样公开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寻求解脱的办法。

人生如梦,活着就得思考,就得与别人交流,就得攝取和释放。

所以,世间万物皆是有用之物。不要总拿崇高去说事,谁能看透别人的内心?人活着首先在体现自身的价值。在体现价值的同时,他人、为群体奉献。这是一种简单又看似理想的价值取向。

人作为一个高度互助的社会群体,为自己首先要为他人,两者不可分割。人的能力有大小,用尽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尽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同时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满足,当然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是不是一种明智的价值取向呢?

再说价值观的阶级性,如果作为一种导向,一定有其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或者叫利益阶层自有其维护本阶级利益的价值取向,但重要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平衡如何保持?这显然是更高层面的问题。不是向个人灌输某种意义上的价值观所能解决的。

周六,学习之余,去了位于凤凰岭景区的龙泉寺,看到这么多传教“志愿者”为了“九一九观音菩萨出家日法会”而忙碌,偶然的机会也当了一回“运花志愿者”,知道这个寺庙聚集了包括北大、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在内的一批知识出家人,还有幸听到即将出家的吉大小男生谈对佛家的向往,这些在面前匆匆走过的居士、准居士,互相道着阿弥陀佛,师兄师弟,心向归一。倒给人一种和谐的感染。归一,人类之美好向往之一,归一,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归一”,想必不是追求千篇一律,而是一种心灵的相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375871.html

上一篇:认错颜色的大科学家:道尔顿发现了红绿色盲
下一篇:知天知已--有感高登义先生科学报告
收藏 IP: .*| 热度|

11 武夷山 孟津 杨海涛 吕喆 张天翼 唐常杰 徐耀 丛远新 王丙杰 刘庆丰 shihuashishu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