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uguojun

博文

乡村教育的困境与愿景

已有 4599 次阅读 2010-6-28 08:0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困境, 乡村教育, 愿景

由于工作职责和人生体验,让我对乡村教育有了特别的关注。乡村教育其实是两个领域的交集:“乡村”和“教育”。由于在乡村中成长,现在工作又与乡村密切相关,以及读研所学专业和现在的实践,迫使我不停地思考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由于其历史条件和关注的冷漠让它举步维艰并倍受歧视,在我看来,其发展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教学投入与教学期望的困境

我国教育的精英情结,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对高等教育慷慨投入而对基础教育关注不足,迫使基础教育的办学举步维艰。按有关政策,基础教育阶段财政投入:小学生财政投入300/生·年,初中生投入500/生·年,一般九年一贯制学校其学生规模为500人左右,教师30人左右。可支配经费不足二十万元,主要用于水电、办公用品购置、校舍维修等学校正常运转,在教师培训、教研教改方面几乎零投入。各学科没有专任教师,学校教师是“万金油”,各年级各学科教学“通吃”,这样,在教学质量推动上存在先天缺陷,理念更新上存在实质硬伤。而行政管理部门对学生分数关注过高,对人才素质期望过大,造成投入与产出不相称的两难困境。

二、教学评价与人的发展的困境

现行高考制度的分数论英雄,导致乡村教育理论上的多元评价而实质上的一元评价。新课程改革推行十余年,要求更新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可在高考指挥棒下,乡村教育的评价仍在分数上求索。因为没有分数,政府不同意;没有分数,家长不同意;没有分数,学生不同意。这就造成教育培养出一流的考生而非优秀的学生。

三、价值预设与背叛乡村的困境

由于话语权和政策制订均由城市人掌控,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均按城市人的价值预设。在这种价值预设下,造成乡村教育的没落和无端受歧视。大多数农家孩子付出城里人数倍的艰辛通过受教育走出乡村,走出乡村后不是回报乡村而是歧视乡村,蔑视父母。认为生长在农村是他的耻辱,肩负“乡巴佬”的枷锁而被城里人讥笑被认为心安理得,反过来是更加的仇视乡村和父母。

四、教改渲染与实质推动的困境

在一轮一轮的课改浪潮下,各种教研活动波及到乡村学校,因此,乡村课改形势一片大好。由于自身参与所观所感,让我感觉到,乡村教育的教改仍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在做秀,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上示范课的教师为了某一堂课磨了又磨,无数次演练后参加比赛,一旦表演比赛结束,仍回到原点(当然也许有少数老师持续发展)。未参与上示范课的老师在学校要求下去观看比赛,他们也就停留在观看的层面,比赛结束,该干嘛还是干嘛,没有实质的推动。

五、愿景

基于以上困境,祈愿乡村教育能受到各方面更深切的关注,关注学校、关注教师、关注学生。以期达成以下愿景:

1、乡村学校不只有漂亮的房子,更应有和谐的校园文化;

2、读书不应让学生有失败感,学生以后无论走哪一条路其在学校都能受到良好的陶冶;

3、分数不再是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多元评价贯穿各环节;

4、课改理念不只是城里人的预设,关注乡村淳朴的文化,让乡村的纵向传统与横向的新课程理念有机融合;让乡村孩子感恩乡村,而不是背叛乡村;

5、教师不再讨论牌桌文化,而是真正关注学生成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29-339436.html


下一篇:乡村教育:我想用心爱着你
收藏 IP: 218.75.221.*| 热度|

1 武京治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