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的季节,期待明天的收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jian129 刘剑 (瑞典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博文

交流篇(1)-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已有 6009 次阅读 2010-5-27 03:12 |个人分类:人生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交流, 人话, 鬼话

最近上科技论文写作(Scientific Writing)的课(非常不错的一门课),上课的老师提出一个观点(也可能是她转述的别人的观点),写论文最重要的是不是写,而是计划(Plan)和组织材料(Organization)。要写一篇比较好的论文,这两项工作要占到90%的时间;写只需要10%的时间。而计划和组织材料的第一步就是要根据读者群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和以哪种方式或风格来表达。不由得使我想起一句俗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一直被赋予太多的贬义,在日常生活中却像真理一样被几乎每个人有意或无意地认同和实践。在这里,“人”、“鬼”都是中性的,分别代表与自己在某方面相似的和相异的群体。

从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角度说,这句话阐述了最基本的道理,只有说对方能听懂的话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试想和“人”说“鬼”话之后,必然会被归入到“鬼”群中;而和“鬼”说“人”话之后,“鬼”肯定会反说你“鬼话连篇”。即使是和不同的“人”,也要说不同的“人话”,否则后果也比较“严重”。我一个非洲同学就是个很有趣的例子。这位仁兄自从到瑞典之后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目标,一定要找个瑞典老婆。当然“君子好逑”之心无可厚非,不过做法就有点过了。每次见到女生之后,不管是谁,就像蚊子一样用同样的话来“粘”对方,直到有一次被另一来自孟加拉的同学当面拆穿。结果可想而知,在场的女生从那之后都懒得理他,他也一直还是单身。

最能体现有效交流的重要性的两个领域应该是教育和推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不能让学生听明白,何为传道、授业和解惑?我觉得评价一个老师(不是研究人员)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学生能够从他/她那里学到多少,而不是这个老师懂多少或教多少。很多高校老师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人品也很好,是很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科学家(scientist),但学校或本人把他们自己树于高阁,让他们终日奔波于除教课之外的各项工作。我觉得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说,他们并不是合格的教师。我想这也是造成中国教育青黄不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有很多老师“学者”气息过浓,总喜欢用学生听不懂的内容来传道、授业或解惑。以此或显示他们学问的高深,或掩饰学问的匮乏,或根本就是缺乏交流的能力。反过来看古今中外大凡那些给学生或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取得至高学术成绩的老师(教育家),都是能够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能够很好与学生或同行交流的学者。因为让别人明白也是一个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明白和让自己明白的过程。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无非也是为了有效交流。

产品或技术推广与教育道理相同。产品要赢得市场就必须让用户很容易地知道和了解这个产品,这也是广告的意义所在。技术推广要避免过于专业,一定要注意接受人群的知识和教育水平,尽量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话来传达信息。我曾在07-08年间在陕西的2-3个县做过一些农业推广的工作,和各县农技推广站合作向农民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深切体会到农民知识水平实际上普遍很低(农技站的推广人员专业水平也很差),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推广工作很难做。如果再用晦涩难懂的学校里才用的专业词汇来和他们交流,我想一定会使推广工作雪上加霜。

我想,只有知识得到传播了和产品或技术真正被用户使用了,这样的教师和推销或推广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才是成功的。更多的人应该摒弃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在道德意义上的贬义,而是要把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有效交流的真谛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08-329081.html

上一篇:修身篇(3)-学欢歌豪情
下一篇:感悟篇(1)-比新旧三国,看科技原创
收藏 IP: .*| 热度|

3 金小伟 唐常杰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