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毅
从世界历史和东亚过去半个世纪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所不可缺少的动力。为了使中国有可持续的发展,在下世纪成为世界强国,需要培养相当量的人才,在各方面推动中国的发展。这里讨论一个具体落实“科教兴国”思想的项目:创办新的现代化研究型大学,培养尖端人才,作为带动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
必要性
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教育强调普及与提高的兼顾,有许多成效。但是综观多年历程,可以看到一个问题: 尖端人才培养的缺乏。一方面高等学校从49年的207所增加到95年的1054所,另一方面这些学校中只有50年代开始筹建的中国科技大学是真正完全新创办的一流大学。在经济发展快于50年代至70年代的今天,一流大学的相对缺乏, 就显得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从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它们是有互相推动的作用的。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利于过去二十年来教育所奠定的基础和提供的人才。要让中国不久的将来更上一层楼, 也必需使教育首先更上一层楼。
中国现有的高校体系,还留有明显传统教育的印记。教学是以学生获得已有知识为主要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多半是运用已有知识的能手, 但常缺乏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等教育,是存在于现代的研究型大学中。 已有知识的教学只是其教育中基础的一部分, 而更有特色的是使学生有探索学科前沿的能力。这二种不同的教育方针,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主要区别。从这二种不同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 扩展到一个国家的社会各方面, 就表现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传统教育为主的国家,习惯于学习和应用已有知识,这种习惯在短期固然有效,但长期需要依赖于它国的知识成果。而重视现代教育的国家,则可长期从战略眼光看,保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因此, 中国想真正在下世纪成为世界强国, 必须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
在中国现阶段,不可能立刻大规模全面改变现行教育体制,既因条件限制,也因现行教育与现时发展有相适应的部分。但是, 在瞩目中国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时,需要重视在现行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为中国教育体系放上领头部分。设立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一方面以其直接教学,产生尖端人才,一方面以其实践过程,带动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研究型大学的设立也将有助于解决了几十年来中国科技和教育分离发展的问题。这种分离既引起一些行政和经费调配的矛盾,又造成科技力量在教育上没有完全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作用,而教育系统的科研增加又不够。研究型大学的设立为科教分离提供了二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对科技和教育都有推动。
可行性
现在设立新的研究型大学, 从中国的经济状况, 科技教育力量、教育发展史,和国际环境四个角度来看, 都是可行的。从国家经济状况看, 现在比当年设立中国科技大学时要好许多,只要国家外汇储备的很小一部分或每年外贸顺差的少部分,就可以设立新大学。科技教育力量上, 经过过去十几年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有相当量的人才接触过国际科技和教育前沿, 这为新大学提供了人才的储备。从教育发展史看,中国有了多年的建立学校的经历,其中好些经验可以用于新大学的建立。从国际环境看,设立新型大学很可能得到国际一流教育机构和金融机构等不同方面的支持。
运作上,可以以现有的学校或研究机构为基础, 也可以完全新建一所大学。 从中国现状看, 以改造已有机构为中心似乎最为切实可行。如果先在研究和教育力量都集中的地区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后也可能推动全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刻改造。
以上简述,提示现在认真考虑设置新的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希望能作为下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基本一环, 从教育科技上为可持续的发展铺下基石。创办新的一流大学是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性投资。这不仅对目前教育和科技直接带来推动。 还可以向一时特别注重经济活动的民众表明国家有为将来发展的长远设想; 它将向中国历史留下明证: 我们的时代是兼顾了国家现时发展和长远利益的; 它将向世界显示中国对长期稳定发展的信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