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图书馆馆员找书记 精选

已有 6938 次阅读 2010-5-11 15:27 |个人分类:图林漫步|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图书馆员, 图书馆学, 找书

        身在图书馆10多年,在本馆找本书其实也挺不容易。
        先在图书馆公共查询系统中找书,选择了书目检索中高级检索,输入关键词之后看结果。准备记录下索书号和馆藏地,记录过程中,发现很困惑。我们学校是三个校区,一个总馆,两个分馆。显示两个分馆的书,交通不甚方便,获取太麻烦,有也相当于没有,我从来没有借过分馆的书。显示总馆的书,不少馆藏地不知到在哪,比如法学院和外语系两个馆藏地从未去过(听说该馆藏地显示“可借”,其实不提供借阅。)。总馆分东西,馆藏地分布在图书馆网站上找不到示意图。分类号相同的书,对应的馆藏地可能有若干个。新书借阅中心的新书并不见得新,而且只能借一册且借阅期限短,能选择其它馆藏地选择其它馆藏地。我选择尽可能在一个馆藏地获得所需借阅的书。费了好一阵功夫,记下了索书号和馆藏地。
       拿着索书条到对应馆藏地,转悠了好一会。该馆藏地有5层,所要找的在哪层?未发现明显导识。书架上的索取号,有的是在打印的卡片基础上手工改写的。咨询老师,告知我要找的那类书一二层均有,号小一些的在一层有两个架。顺利的找到两本,还有一本因为索书号没记全,只记了分类号,因为架比较满,找了好一会,退出至检索台查询详细的索取号方解决。    
       现在许多大学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允许读者进入书库任意挑选图书借阅。不少读者对一排接一排的书架,深感茫然束手无策,摸不清图书馆的藏书是如何组织排列的,不知如何查找。这就需要了解馆藏图书的组织及其排架方法。“专业人员”如我,其实知之甚少,特此运用搜索引擎检索了相关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
        图书馆的书刊都是经过科学的组织和整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书架上。图书的分类与编目就是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图书馆分编人员对每本书都要进行登记、分类、编目,给每本图书标上索书号,贴上书标,书库的图书就是按索书号的顺序排列在书架的。图书馆的图书经过分编人员的加工,将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知识门类广泛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有条理、成系统地组织起来。读者若了解并熟悉图书分类及排架规则,无论是通过机检,还是直接在书库挑选图书都将大大提高效率。图书馆的图书,无论是在流通书库还是在阅览室里,都是按索书号排架的,即先按分类号、再按书次号排架。按分类号排时要对位排列,即先比较一级类号,一级类号相同时,再比较二级类号,以此类推。分类号数字的排列,严格按照小数制的排列方法。分类号越长,表示的学科范围越窄,越专。为使号码清楚醒目,易于辨认,通常在分类号码的三位数字后,隔以小圆点“·”,如:F279.712。 不同类书的排架,先比较一级类号,一级类号相同时,再比较二级类号,以此类推。同类书指的是分类号相同的图书,先按种次号由小到大排列;如果种次号相同,再按辅助区分号由小到大排列。各学科门类中出现仿分复分时,已融入到分类法中,没有额外的标记符号,排架方法与一般的书刊排列基本一致。总论复分和分类法各类通用的复分,则需要加上特定的标记符号。如总论复分号为“-”,例如:C91-03;组配复分号为“:”,例如:H319.4∶I22 ;国家区分号为“()”,例如:G846(313) ;时代区分号为“=”,例如:K815.38=5。排架方法同样与一般的书刊排列基本一致,排架时若有上述复分的标记符号与通常分类号中的“.”发生冲突时,优先顺序依次为“.”、 “-”、“:”、 “()”、 “=”。图书馆藏书不允许出现同种书取不同分类号或者不同书取相同分类号的情况,即同书异号或者异书同号现象。
       1931年世界图书馆学巨擘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面世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被誉为“我们职业最简单的表达”: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前四个定律涉及了现代图书馆建设观念、结构、技术、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几乎全部问题,为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第五定律则是对图书馆生长状态及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即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我。于广大图书馆工作者,这大概算不上高深的学问。
        然而,直至今天,图书馆员找书不易,普通读者找书更难。这是为什么呢?1909年蔡元培《伦理学原理》称:“科学有二别:一主理论者;二主实践者。前者谓之学,后者谓之术。前者属于知识而已,后者又示人利用其能力以举措事物。”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学”与“术”。单就找书这事,是有“学”乏“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322787.html

上一篇:母亲
下一篇:关于纸质馆藏区域流通的思考
收藏 IP: .*| 热度|

13 武夷山 孟津 王伟 刘玉平 陈儒军 周春雷 黄富强 吕喆 苗元华 柳东阳 侯成亚 吕新华 左正伟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