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重型肝炎的证候学研究

已有 3325 次阅读 2010-4-21 08:23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临床研究, 重型肝炎, 证候学

1  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

    回顾性调查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85年1月~1999年10月住院的250例重型肝炎患者和360例一般肝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采用计算机统计方法,得出各个证型的频数分布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逐步判别分析法等予以分析,根据判别函数及判别系数归纳出各证型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及辨证要求,最后得到重型肝炎的辨证标准。结果,经检验所建立的各个判别函数对该组病例判别效果较好,诊断价值较高,其敏感度为76.7~86.7,特异度为80.0~83.3,准确度为80.0~86.7。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具体体现为4个主症及其12个证型:黄疸一湿热壅盛、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腹水一湿热弥漫三焦、阳虚水泛、气血瘀阻,出血—热毒炽盛脾不统血、气滞血瘀,昏迷一热毒入营、湿浊弥漫、阴阳离脱。并得出每个证型的临床表现,主、次症及辨证要求。

2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研究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分析及多中心临床调研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总结乙型慢重肝基本证候有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热毒炽盛证、肝脾气虚证、肾气虚证5个,核心证候为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热毒炽盛证3证。本病表现为多证相兼,并以六证相兼到九证相兼多见;证候组合具体表现为:热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阴两虚证,热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血阴阳俱虚证,湿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阴或阴阳两虚证。提示乙型慢重肝临床证候较多,存在毒瘀与正虚交织、肝脾肾气血阴阳俱损等复杂病机,且证情严重,治疗上应考虑重病重药,快速截断,多法联用,突出重点。

3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期辨证模式研究

    按诊断标准,收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400例(暴发期、平台期、坏证期和恢复期各100例),进行临床症状体征、证素和辨证分型调查,并统计相应的表达频数和以及聚类分析。结果:(1)由表达频数相对较高的症状体征有:尿黄96.25%,目黄95.25%,身黄94.00%,脘痞90.50%,口臭85.50%,神疲乏力80.75%,胸闷80.50%,是各期普遍存在的表现;(2)血瘀(肝络瘀阻)证素高达98.00%~100%,湿热邪毒及其所导致的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比例很高,正气亏虚以气虚(73%~100%)和阴虚(18%~89%)、血虚(12%~86%)等为主,可见毒、瘀、虚贯穿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整个过程,是决定本病进展和证候特点的基本证素;(3)病例集中在热毒壅肝、邪陷正脱、肝郁脾虚三型,而瘀血内阻、阴虚血热、脾肾阳虚等分布较少。提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证候学研究支持其“分期论治”模式,它具有符合传统、逻辑一致、临床实用和操作简便等优势。

4  260例乙型重型肝炎症候学前瞻性调查分析

    前瞻性观察慢重肝患者症状体征、脉象、舌象,辨证分型,并与慢性乙型肝炎(下简称慢乙肝)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慢重肝常见症状体征有身目发黄、尿黄、倦怠乏力、面色晦暗、食欲减退、食少、腹胀、性欲减退、口干口渴、肝掌、腰膝酸软、恶心、烦躁、两目干涩、下肢水肿、大便粘滞不爽、头昏、口粘不爽等,舌象特征为舌质多暗或暗紫、舌红,苔多厚或/和腻、苔色多黄或白,舌下静脉多增宽或曲张,部分患者出现舌体胖或瘦,最常见脉象为滑脉、沉脉、弦脉、数脉、濡脉、细脉、弱脉、实脉、涩脉,最常见的邪实证型为肝脾血瘀(56.5%)、水浊内停(41.5%)、湿浊困阻(37.3%)、阴毒内结(27.6%)、阳毒内盛(21.5%)、湿热并重(19.2%)、血热证(11.9%),本虚证型为肝肾阴虚(50.0%)、脾气虚(33.4%)、肾气虚(29.6%)、肝阳虚(25.7%)、脾肾阳虚(22.3%)、肝气虚(20.7%)。提示其内因为肝肾阴虚、阴血不足、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外因为湿浊(热)毒、淤毒,病机为病情迁延日久,气血阴阳亏损,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而生湿浊,或湿浊之邪乘虚而入,阻碍气血,郁久生热,泛溢肌肤;病性属本虚标实;基本证型为肝脾血瘀、阴毒内盛、阳毒内盛、肝肾阴虚、肝脾肾气虚、肝脾肾阳虚证。

5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肝脾血瘀证色诊客观化研究

    采用数码摄像技术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面部、唇部、手掌、舌象(舌质、舌苔、舌下络脉)拍照,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中检测其RGB值(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进行两样本(肝脾血瘀证与非肝脾血瘀证)均数比较。结果,肝脾血瘀证舌质RGB值均高于非肝脾血瘀证,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脾血瘀证唇部RGB值均低于非肝脾血瘀证,其中B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值比较差异也较明显(P<0.05)。

6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辨证与舌诊客观化指标的关系探讨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分析及多中心临床凋研方法,研究舌质、舌苔R、G、B值在不同证候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乙型慢重肝舌质、舌苔R、G、B各组证候的值均低于慢乙肝组;舌质R值肝胆热毒炽盛组最大,且两者均与湿毒壅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舌质G、B值的变化趋势为:肝胆热毒炽盛组<热毒阳虚夹杂组<湿毒壅盛组;舌苔R、G、B值变化趋势为:肝胆热毒炽盛组<热毒阳虚夹杂组<湿毒壅盛组。

7  52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诱因、年龄、抗病毒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对2004~2008年我院收治的52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诱因、年龄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近期生存的影响。结果,发生重型肝炎的诱因与死亡率无相关性,年龄>50岁,死亡率增高(43.27%),抗病毒治疗者死亡率为17.84%,未抗病毒治疗死亡率者为29.08%。提示年龄>50岁,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生存的重要因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314333.html

上一篇:中医药防治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中医药防治重型肝炎的实验研究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