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周仔细读了John Carey的小册子《What good are the arts?》[中译本,艺术有什么用?by 刘洪涛,谢江南]。虽然只是20万字,却对艺术的绝对价值,或客观标准提出了全方位的批判——是一本力图动摇艺术哲学基底的值得一看的书。
书中第七章讲到了阅读的模糊性,强调了文学这种艺术形式不同于雕塑绘画,留给了受众更大的想象空间。我想起了自己两年前曾经写过的一篇后记中的一小段,讲得恰好也是这个问题,所想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因为很短,特意贴出来给大家看看,仅为个人意见。
在影视作品中,意象是外在给定的;相反,小说中的意象是在作者引导下读者内生的,是主观和动态的,随着作者心境和思想的变化,意象也会变化。比如读沈从文的小说,尽管作者不吝笔墨描写,但是对于湘西的景致,每一位读者必然有不同的感觉。其间多多少少会掺杂故乡的影子和自己青春田园的梦想。但是电视剧一拍,选好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以后再想起湘西,那层神秘的面纱不见了——不就是那啥那啥吗。更典型的是人物!我读《神雕侠侣》不下十遍,前前后后自己心中小龙女这个人物的相貌和性情变化很大,既有自身感情离合的原因,也有彼时彼刻不同心境的原因。后来央视热播电视剧,开始不知道,听身边的人聊起,凑上去问演到哪里了,说是演到李若彤和郝大通过招了。当时就犯糊涂了,后来才知道李若彤就是演小龙女的演员,至于演郝大通的演员大概不那么著名,所以还以小说中的人物称呼。后来看了电视剧,再想起小龙女这个角色,脑海里一定出现李若彤,想赶也赶不走。所以说,小说既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至于电影,终归是别人的!不仅是别人的,还抢走了原来属于你自己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