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在分类上属昆虫钢、鞘翅目。它的生长时间相当的长,多经过卵、幼、蛹与成虫四个阶段,为完全变态的昆虫。多数的雌虫飞出交尾后,可在潮湿阴暗的土壤、苔藓与落叶间产卵,如果幼虫为水生者通常会爬入水中生活;而幼虫为陆生者会在较潮湿的地表上生活。以黄缘萤的生活史为例,幼虫期所需时间最长,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有些种类之生活史需要2—3年之久。台湾的萤火虫大多一年一代,并以幼虫期或卵期越冬。
产卵行为
当雄萤寻找到雌萤,向它求爱后便立刻进行交尾;交尾后的雌虫会先移动身体,左右摆动着腹部,弓着腹部末端,开始找寻合适地点产卵。水生萤火虫雌虫在水边土堤潮湿阴暗的苔藓间产卵,如黄缘萤约产100-300枚;陆生萤火虫也是喜欢在长有许多杂草、树荫下或石下阴暗处产卵,如台湾窗萤约产250-350粒。
黄缘萤雌虫在产卵时会一方面产卵,一方面发光警戒;雌虫以尾部未端的产卵管伸长,约有三节所形成末端尖细,有细长的感觉毛,可刺入苔藓植物的小叶或缝隙间,感测产卵的位置与环境,合适时便会一粒一粒的将卵产下。刚产下的卵十分柔软,像果冻般,且卵表面还有一层黏稠透明的物质,这是由副腺所分泌的化学物质,可轻易地黏着于苔藓小叶或缝隙间的物体,再经过2-3天后,卵形状才会慢慢的固定;而卵也多聚集在一起,形成卵堆状。
萤火虫卵一般形状可分为圆球形与橄榄球形,颜色有乳白色、黄色、红褐色与橙色等,最小型卵约0.4公厘,最大型卵约2.8公厘。
卵孵化
萤火虫卵孵化的日期长短不一,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有些春夏季发生的萤火虫,其卵期通常较短,约18-25天;初冬季发生的萤火虫,卵期较长,约三个月,以卵度过冬季,至来年春天才会卵化。
黄缘萤刚生产下的卵,呈淡黄色,半透明,随着时间慢慢变成乳黄色而不透明,卵壳变硬后,卵乳化前再转变成灰黑色。由于卵壳略透明化,可以隐约看到卵内幼虫背板的形状与颜色;此时,卵内幼虫体节已经形成,如球状般蜷在体内,腹部未端有一对很少的发光器,且会发出微弱的黄色光,这也是即将孵化前的讯息。刚孵化的幼虫会慢慢地爬入或从石壁苔藓上落入水中,入水幼虫会将身体蜷缩成圆形,然后利用体节缝隙间的空气,慢慢浮上水面,等到有适当的生长场所便落下或随水波流动扩散开。
陆生的台湾窗萤卵孵化前颜色渐变为灰黑,卵壳变软,孵化时,从头部先行钻行,留下卵壳。刚孵化后的幼虫,便四处爬行,开始展开漫长而生动有趣的幼虫生活。
幼虫生活
依幼虫生长栖地可分为陆栖型、水栖型与半水生型三类。台湾目前仅发现3种水生萤火虫种类,分别为黄缘萤、黄胸黑翅萤与条背萤。幼虫阶具有特殊的呼吸方式,以适应水中生活。黄缘萤与黄胸黑翅萤幼虫在每节腹侧板上具有一对气管鳃,这是由气管特化成「Y」字型;条背萤的呼吸与前述之方式完全不同,主要是以腹部末端的一对气孔浮出于水面呼吸,换气与吸气后,再潜入水中生活。
鹿野氏红翅萤幼虫则是生长在近水边潮湿处,能潜入水中捕食,短暂的适应水中生活,因此称为「半水生」型萤火虫。其它大数萤火虫幼虫是属于陆生种类。幼虫阶有负趋旋光性,因此是在夜间活动的找寻猎物。有些种类会在地表上爬行,找寻地表上的猎物,如橙萤、云南扁萤与脉翅萤类的幼虫;也有些幼虫喜欢爬到树上捕食蜗年,如短角窗萤幼虫。因此幼虫在生态栖位上有明显的分化,所以对于取食的食物也产生了特化的现象。在野外观察的过程中,值得加以注意与记录。白天,幼虫安静躲藏在石头、沙堆、枝叶、洞穴或泥土中;有些地栖性的幼虫会钻进土中萤洞躲临,且将身体拱起,如云南扁萤幼虫。
幼虫食性
在萤火虫整个生活史中,幼虫期是最长,也是最具生态意义的阶段。幼虫会不断的取食,因此与被补食者的关系相当密切。所以对于幼虫食性的了解,有助于探讨生态系中食物链的关系与所扮演的角色。从生态系中食物链的角度而言,可分为二类,一为补食者的角色,它会主动攻击食饵,打到猎物后,再慢慢取食,如窗萤类与短角窗萤类的幼虫;二为清道夫的角色,对于刚死已的节肢动物、软件动物或环形动物尸体,会加以取食,如黑翅萤、大端黑萤与端黑萤等。
陆生幼虫的食饵有蜗牛、蛞蝓、蚯蚓与小型的节肢动物等。种类不同,食性也会有所差别,如双色垂须萤幼虫专门以捕食蚯蚓为生;而云南扁萤幼虫则蚯蚓、蜗牛、蛞蝓与一般新鲜肉类皆能取食。水生幼虫的食饵有淡水中的螺、贝类;人工饲育的条件下,如以虾肉喂食,也可摄食发树成长。黄缘萤幼虫可摄食发育成长。黄缘萤幼虫可捕食螺贝类约有确良15种,但是却无法捕食圆宝螺与福寿螺,因为这2种外来物种,其螺盖大,且体壁分泌许多黏液,使幼虫攻击无效。
补食行为
萤火虫幼虫的补食行为是非常有趣的过程。在雨后或夜凝露的时刻,扁蜗牛开始活动,扁蜗牛以腹足步行,而腹足表面具有大量单细胞黏液腺会分泌黏液,以利腹足步行。因此窗萤类的幼虫很容易藉由扁蜗牛移动时所留下的黏液痕迹找到它们,再爬上扁蜗牛壳上。当扁蜗牛发现有物体在背上,便会左右旋转,以摆脱甩掉壳上的物体。此时幼虫站在背后,首先以端部尖细的大颚攻击触角,大颚端部有一处小孔,是麻醉液的注入口,可将麻醉液注入蜗牛肉内,被攻击的蜗牛则迅速缩入壳内,过不久,又会伸出身体,受到幼虫再次攻击后,又再度缩入壳内,这样反履进行3-5次,蜗牛则渐渐地被麻醉,此时蜗牛黏液腺仍会分泌黏液,与空气孔的空气形成泡沫,加以阻绝,但也防止不了幼虫的捕食。另有一种情况是蜗牛被攻击后,则会迅速掉落地面,由于幼虫站在壳上,所以掉落之位置还是会在一起,幼虫可以立刻找到蜗牛,最后逃不过幼虫的捕猎,变成佳肴。
当蜗牛被麻醉后,便无法动弹,幼虫会趋前取食;首先靠近腹足,分泌消化液,再用其强而有力的大颚夹肉,让蜗牛肉与消化液能够充份的混合,使蜗牛肉分解成肉糜状液体。由于不断重复的夹取,通常肉糜会在幼虫的上唇部位堆积形成小球状体,幼虫再慢慢将其吸入体内。
天敌
天敌的定义:是能杀死或降低其它生物繁殖能力及种群数量的生物,为达此目的,通常藉由捕食、寄生、资源竞争及分泌有毒化学物阻止其它生物生长。如真菌类、蜘蛛类与小型脊椎动物等。
雌虫刚产的卵,卵壳尚未硬化,有些种类容易遭到真菌类寄生,真菌类会附着于卵表面,可以看到许多菌丝体分生且入侵卵体,被寄生的卵颜色渐黑化,破裂后,变成一小滩黏惆状液体,导致无法孵化。
水生萤火虫幼虫的天敌种类较多主要有黑殭菌、水虿、长臂虾与吴郭鱼等,其中以水虿对其影响较大;通常在研究室中饲养的黄缘萤,常会被黑殭菌寄生,从虫体表面长出菌丝,因此幼虫到终龄时,往满大量发病而死。所以水生幼虫在饲养过程中要加强消毒工作,且格外小心被感染。陆生萤火虫的天敌主要有真菌类与沼蝇,而沼蝇是陆生幼虫饲养过程中最容易发现的寄生虫,雌蝇通常会将卵产于蜗牛上,当陆生幼虫取食蜗牛肉时,沼蝇幼虫也会顺着口器钻入幼虫体内,与陆生幼虫一起成长,陆生幼虫依然会捕食与成长,当沼蝇幼虫长到终龄后,便会钻出陆生幼虫体外,造成萤火虫幼虫的死亡,是属于内寄生现象。通常在饲育陆生萤火虫时,如果不时常清洁盛虫容器,或引进一些遭沼蝇寄生的蜗牛,容易引发沼蝇寄生,造成幼虫的死已。而有些会寄生于窗萤类的节间膜处,以吸取幼虫之体液,这是属于外寄生现象,当外寄生类数量多时,才会造成幼虫之死亡,而少量类寄生,并不会影响幼虫之生存。
经过漫长的幼虫期,躲过许多风险与天敌的捕食,进入蛹期,最后羽化为成虫,夜间飞行的萤火虫最大天敌是鞭蝎与蜘蛛类;在黄绿萤栖地植物上布满了蛛网,等待成虫上网。被网到的成虫,蜘蛛会用蛛网将成虫全身缠绕,挂在网上,再慢慢将其体液吸干。有些蜘蛛不会张网,在地表上活动,补食正在产卵中的雌虫,这些雌虫腹中有许多的卵,无法顺利产下,却被这些蜘蛛吃掉了,虽然这是一件相当不幸的事,但这却是在大自然中循环不变的原则。
发光
萤火虫因为会发光,因此在昆虫中显得相当特别而引人注目。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其发光目的为何呢?这是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萤火虫的发光器早在卵胚胎的末期就渐渐发育形成,大部分种类在幼虫、蛹与成虫腹耜未端都具有明显的发光器。
十九世纪法国人开始研究生物的发光,经由调查发现中南美洲产有一类会发光的叩头虫,在其前胸背板侧缘口有一枚发光点,经研究发现发光的反应是一种荧光素和一种荧光酵素的氧化还原反应,荧光酵素在常温、常压下使发光反应进行非常有效率;三磷酸作用产生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
目前所了解的发光过程,是由发光细胞中的游走RNA在细中找到一段能够产生发光酵素的DNA,且复制这段DNA,再由RNA携回粒腺体中复制光酵素,有少量的发光酵素可摧化发素与氧结合,形成发光氧化素,其间也要有ATP与镁离子的参与。从发光细经过反射层、气管、神经、表皮。当光传出细胞周围,最后经由反射层透过透明的表皮向外发出。不会产生巨大的热,能量利用的效率非常高,仅约5-10%转为热,而其余能量完全用来发光,因此萤火虫的光并不像电灯泡般烫人,故称为“冷光”。
由于发光细胞间有许多脂肪细胞包围着,以供应发光时所需的能量。从幼虫、蛹与成虫都有明显的发光随着生活期不同,在形态、数量、位置上都有所差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6734-289193.html
上一篇:
猎人屋下一篇:
Rapid evolution in novel and changing environ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