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医学术反思
1.传统中医学的现代思考. 医学与哲学,1989,(8):19
2.论中医理论发展缓慢的内在机制. 医学与哲学,1987,(5):1
3.中医学:经验、理论及其相关性的思考. 中医研究,1989,2(4):1
4.范式的示范——中医学体系为什么一脉相承?医学与哲学,1989,(6):36
5.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 医学与哲学,1993,(7):中医学与辩证法,1993,(总22):
6.杂气学说能够发展成现代微生物学吗?医学与哲学,1989,(3):27
7.藏象学说物质观的哲学思考. 中医药信息报,1987.2.3
8.中医诊断观及其检验标准琐谈. 医学与哲学,1990,(7):44
9.中医基础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5):4
10.证是什么. 中医研究,1990,(2):6
11.抓住良机,迎接挑战——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十大对策. 医学与哲学,1988,(2):37
二、比较医学感悟
1.试论中国古代医学与古希腊医学的理论体系. 医学与哲学,1982,(10):5
2.背景与选择:比较中西医学发展史的思考. 中医药时代,1993,3(3):55
3.比较与定位:中西医疫病学史述要. 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2006,(1):47
4.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 医学与哲学,1990,(3):8
5.辨病与辨证的模型差异及其互补. 医学与哲学,1992,(7):6
6.中西医科研的形式差异及其互补. 医学与哲学,1993,14(12):
7.中西医外科学的比较与思考. 医学与哲学,1992,(9):
8.近代实验医学突飞猛进的启示. 中医学与辩证法,1994,(2):6
9.评慢性肝炎的新旧诊断标准. 医学与哲学,1996,17(6):295
10.从蒲老辨治乙脑经验的实验设想看中西医学思想与方法的互补性. 科研通讯,1986,(1):26
三、医籍研读心得
1.《黄帝内经》外感病概念辨析. 陕西中医,1987,(4):161
2.庞安时对《伤寒论》证治的补充和发挥. 湖北中医杂志,1987,(6):39
3.评郭雍与陆九芝论“伤寒有五”.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41
4.医道繁,贵乎“辨”——试析朱肱研究《伤寒论》的特点.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1):40
5.浅析《脾胃论》中的遣药制方特点. 湖北中医杂志,1986,(3):4
6.“阳常有余”、“阳非有余”辨.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5):44
7.《温病明理》贬叶排吴的功过得失——兼与柴中元同志商榷.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1):25
8.温病气分病及其多途径治疗. 新中医,1988,(12):1;湖北中医杂志,1990,(3):32
9.温病论治,不离辨证——兼谈截断疗法和顺应调节. 中医药信息报,1988.4.2
10.湿温病治法刍议. 中医药信息报,1989.8.5
11.温病气分证运用透法举要. 中医报,1989,8.7
12.肺朝百脉及其临床意义.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1):7
四、医史研习拾零
1.要重视中医发展规律性的研究. 中华医史杂志,1982,(2):128
2.温病概念的历史演变. 中医研究,1991,(3):7
3.试论《伤寒例》对温病学的孕育作用. 江苏中医,1988,(1):32
4.宋代的“伤寒补亡”与温病学的产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6):41
5.《格致余论》与宋元理学
6.医学新观念的播种者——论吴又可和王清任. 中医研究,1989,(3):3
7.试论王清任的治学风格.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2):43
8.吴又可戾气学说的学术价值. 中医药学报,1983,(1):20
9.风温概念的衍变. 中医药信息报,1988.2.4
10.医史研究的反省. 中医药信息报,1987.5.19
五、中医教学体会
1.培育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一点感想.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5,4:46
2.从研究生的培养看中医教育的开放与搞活. 中医教育,1986,(6):26
3.中医教育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浅析中医学生的专业思想. 医学教育,1983,(4):7
4.为发扬光大祖国医学而努力学习——写给中医学院的同学们. 中国医学生,1985,(4):
5.应当重视中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与哲学,1983,(5):30
6.当代中医治学方式的转变. 中医药信息报,1987.6.3
7.试论中医学的知识结构.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2):16
8.祖国医学中的临床心理学思想. 中医研究,1991,(1):
9.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性质、体系和教学设计.中医药教育,1995,(2):44
10.病人心理学初探. 医学与哲学,1988,(5):45
11.中医理论的科学美探讨. 医学与哲学,1982,(6):21
12.阳阴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特性. 医学与哲学,1985(2):52
13.现代中医的五大特征. 中医药信息报(中医文摘报转载),1996.12.3
14.多媒体技术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5):55
六、实验研究发微
1.邪毒致鸭肝血瘀阻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2):88
2.剔毒护肝方抗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2):84
3.三种方法诱发鸭肝纤维化的对比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3):1
4.莪术不同成分对HSC-T6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3(4):249
5.蚤莲合剂对DEN所致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1):24
6.蚤莲合剂对二乙基亚硝胺所致大鼠肝硬变及癌变的防治作用.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增上):107
7.剔毒护肝汤及拆方对大鼠肝纤维化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现代实用医学,2002,(7):
8.剔毒护肝方及拆方对Bel-740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3):154
9.剔毒护肝方及其拆方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4(2):91
10.剔毒护肝方及拆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4):216
11.脂炎消煎剂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6):351
12.紫金胶囊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10):587
13.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模型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2):70
14.解毒软肝汤抗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世界感染杂志,2001,1(4):443
七、临床总结点滴
1.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3):172
2.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及其胶原含量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10(增):18
3.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DNA水平调查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5):
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多元线性诊断方程的建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7(4):204
5.肝病患者检测AFP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分析.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1):25
6.HD-91-II型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5
7.重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4):1
8.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
9.王伯祥教授论治乙型肝炎的经验. 新中医,1995,(5):3
10.发热证治的中医特色. 湖北中医杂志,1988,(3):9
11.慢阻肺急性发作期辨治中的旁路调节. 湖北中医杂志,1987,(1):4
1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中医发病特点及治疗要点.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
13.中医药研究疑难杂病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药信息报,1988.11.5
14.礞石滚痰丸只能用于实证吗?中医杂志,1985,(5):
八、诊疗进展综述
1.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2):
2.中药治疗肝癌的生物学效应.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2):
3.中药对肝脏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4):249
4.中医药防治肝癌前病变的研究概况. 中医函授学报,1996,(4):28;1997,(1):
5.中草药利胆退黄作用机理研究. 中医药时代,1993,3(4):47
6.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1):60
7.中医药防治实验性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中医研究,1997,10(1):46
8.汉防己甲素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3(1):57
9.难治性黄疸的中医药治疗. 湖北中医杂志,2005,(2):
10.重型肝炎并发感染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7(4):1
11.重型肝炎之辨证分型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10(2):56
12.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进展.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增下):256
13.莪朮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14.獐牙菜属药用植物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增上):223
15.苦味叶下株抗乙肝病毒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4):44
九、肝病研究管窥
1.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热点、难点和起点.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1
2.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6):321
3.有关中医药防治乙型肝炎临床研究的几点看法. 中华消化杂志,1994,(4):189
4.肝病血瘀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增下):206
5.加强抗肝炎病毒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1):1
6.以循证医学为指导,提高中西医结合肝病临床研究水平.
7.中医药防治肝胆病的特色与展望. 见中医肝胆病防治大全. 台北:正中书局第1版,2000.4:
8.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9):
9.中草药抗肝炎病毒实验研究述评.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3,(2~3):
10.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若干趋势.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1,(2):47
11.邪毒致瘀: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病机
12.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多媒体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增下):23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