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k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ke 中科院化学所,主要方向:聚烯烃化学,聚烯烃新材料

博文

氢调法制备高融指聚丙烯

已有 8465 次阅读 2009-12-12 16:34 |个人分类:科研工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催化剂, 聚丙烯, 高融指, 给电子体, Ziegler-Natta

第四代Ziegler-Natta催化剂组成为TiCl4/双酯/MgCl2-AlR3/硅烷,我国的聚丙烯装置上绝大多数使用该类催化剂。我国聚丙烯装置上使用的硅烷主要有Donor C,B,D,P和DDS,分别为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双环戊己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和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最早使用的是DDS,但是它含有苯环,对人体有毒性,已经被国外淘汰,我国还有部分厂家使用,它的成本略低。Donor C完全可以替代DDS,强烈建议更换DDS。
在连续装置上制备的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一般小于10,但是有些产品为了加工方便,要求融指在20以上,为了达到高融指,工业上基本都是用过氧化物降解方法,将聚丙烯降解,降低分子量,增加融指。该方法的稳定性差,制备的聚丙烯容易发黄,或者说黄色指数偏高,气味比较大,不能制备家庭用品以及汽车内装饰品。我国高档高融指聚丙烯还需要进口。
我们课题组通过改变外给电子体的种类,通过不同外给电子体组合,成功制备了高等规度,高融指聚丙烯。该方法只需要将原有的单一给电子体更换为我们研制的复合多元给电子体,不需要过氧化物讲解,就可以直接从反应釜内获得高融指的聚丙烯,并能达到产品目标值。
我们和燕山石化聚丙烯厂合作,采用我们提供的技术方案,成功制备出了高融指的抗冲聚丙烯,替代了原有的过氧化物降解法。原来的产品牌号为K7726,现在的为K7726H,H表示氢调。
 
在慧聪网上可以看到燕山石化公司的产品介绍
氢调法高流动性抗冲共聚聚丙烯
u     产品简介
氢调法高流动性抗冲共聚聚丙烯K7726H是北京燕山分公司聚丙烯事业部在20万吨/年气相法聚丙烯装置开发生产的 系列新产品。气相法聚丙烯生产工艺技术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之一。采用了高活性催化剂,通过独特的反应器设计,使得在嵌段共聚物的生产过程中,乙 烯含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乙丙橡胶均匀的分布在聚丙烯长链之中,使产品的冲击性能更加优越。
K7726H产品具有良好的常、低温冲击强度,同时还具有高机械强度、适宜的硬度以及优良的耐热性。K7726H系列产品采用氢调方法控制熔体流动速率达到目标值,具有很好的流动性,满足了制作大型薄壁产品注塑成型的技术要求。与降解法生产的产品相比,K7726H产品分子量分布较宽,产品白度保持稳定,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总VOC含量明显降低。K7726H是目前唯一的国产氢调法高流动性抗冲共聚聚丙烯产品。
u     产品用途
K7726H产品可用于制作洗衣机等家电产品的大型薄壁部件,如洗衣机双连桶、甩干桶、面板、操作盘等,该产品成型性好、注射压力低、注射周期 短、制品尺寸稳定性好、耐低温及耐冲击试验均达到使用要求,完全可以替代进口原料。K7726H产品还可用于汽车、家电等改性料基础树脂。
由于K7726H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总VOC含量明显降低,可满足汽车内饰件的使用要求,因此可替代进口产品直接应用于汽车内饰件的生产,以及汽车内饰件的改性料的生产。
u     产品性能实测值
测试项目                           检测方法                      单位           K7726H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GB/T3682-2000            g/10min    26
拉伸屈服应力                    GB/T1040.2-2006          MPa         25.2
弯曲模量                          GB/T 9341-2000            MPa         1310
缺口悬臂梁冲击强度(23℃)   GB/T 1843-1996            kJ/m2      12
缺口悬臂梁冲击强度(-20℃) GB/T 1843-1996             kJ/m2      4.7
负荷变形温度(0.45MPa)      GB/T 1634.2-2004          ℃            95
洛氏硬度                           GB/T 9342-1988             R            1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337-278082.html

上一篇:中科院化学所研发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历程
下一篇: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