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实质上是水汽变化所致
本文基于化学势和相平衡原理,深入分析了水汽凝结过程,指出经典水汽凝结模型所表述的热传导过程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不能进行的。分析认为水汽凝结只能以辐射方式释放潜热,并阐述了其间的微观物理学机制及其温室效应机理。根据IPCC报告和气象资料等数据,揭示了水汽凝结与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关系,合理地解释了全球气候变暖中夜间增温幅度更大的根本原因。
§1 经典水汽凝结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英国著名气象学家B.J. Mason(B.J.梅森)在《云、雨和人工造雨(Clouds, rain and rainmak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专著中提出了云滴长大方程(或称水汽凝结模型),认为几乎全部凝结潜热从云滴表面通过周围空气传导而耗散。1973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1],这一经典水汽凝结模型如下:
Lv(dm/dt)=4πrka(tr-t∞) (1)
式中,Lv为水汽潜热,kJ/kg;r为云滴半径,m;ka为空气热导率kJ/(m·℃),tr为液滴表面温度,℃;t∞为无穷远处温度(云滴环境温度),℃;dm/dt为单位时间内的云滴生长率,kg/s。
此方程被广泛引用[2,3]。文献[2]对此模型的解释是“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既升高了云滴表面温度,又向外传导热量”。然而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解释的完整热力学意义是“低温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在高温的云滴上,一方面使云滴表面温度升高,另一方面又反过来通过热传导将潜热传给包括低温水汽在内的周围大气”。显然,这与我们熟知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
事实上,式(1)是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结果,我们并没有看到相关的实测数据,这样的热传导能否进行是值得怀疑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2 水和湿空气的物理性质简介
水以汽、液和固三种状态(或称三相)存在于地球。水的三相变化取决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