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数学的“美” 精选

已有 12297 次阅读 2009-11-9 08:18 |个人分类:数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几天说了数学的“无用”,今天说数学的美。“无用”等于“美”,是吗?
 
哈代的“数学无用论”强调了它的“无害”,这才能说到“美”。“无害曰美”,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见《国语•楚语上》)。数学家对美的欣赏是普遍的,美也是多数数学家的心灵归宿。而哈代的数学美的观点,和他的“无用论”一样,更为典型和夸张,难怪某些评论者把对数学美的追求概括为“哈代神话”。
 
大众是通过艺术来感受美的。哈代在“自白”里也有一段关于数学与艺术相似的论述:数学家像画家和诗人,都创造“模式”,不过是在用思想来创造,因而流传也更为久远。数学的思想,就像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文字,以和谐的方式组织起来。美是数学的第一标准:丑陋的数学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永远的位置。
 
一个特殊的数学问题有多大的发展前景,一般是很难判断的,而判断的一个标准,就是数学家的美学的直觉。正如外尔说的,“我的工作总需要将真与美统一起来,当我不得不选择其一时,我通常选择美。”(自相对论以来,美也同样是物理学理论的标准,这里不多说了。)
 
不过哈代把数学美看得更重(虽然他承认它“很难定义”),别的数学家不像他那么“纯”。例如,庞加勒总结数学的目标和意义时,首先说它是认识自然的工具,其次说它有重要的哲学意义,然后才“冒昧地说”它“还有着深刻的美学原则”。
 
当然,数学与艺术的“相似”,不是形式的,而是“感觉的”。维纳在自传里有过很好的描述:  
对那些想从中得到巨大回报的人来说,数学领域太艰险了,没有吸引力。数学的回报与艺术家得到的回报有相同的特质,像Pygmalion [希腊神话的塞浦路斯国王,塑了尊女雕像,还爱上“她”了。]那样看到坚固的石头成为活泼的少女,尽管数学的石头是比石头还硬的逻辑;像看造物者的杰作一样,从无意义和无知中找出意义和理解。不论数学家、画家还是音乐家,在他们的生命里,多少技术的修正和劳作都不可能取代那种创造的瞬间。  
罗素更是大张旗鼓地宣扬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那是一种冷峻的美,它不是迎合我们柔弱的天性,没有绘画或音乐的华丽装饰,而可以纯净直到崇高,可以达到伟大艺术的那种完美境界。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的亢奋,一种超越人的意识——这些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在诗歌里得到,也能在数学里得到。  
我们奇怪的是,这些数学大师为什么不拿音乐来比拟数学呢?两者都是以纯粹的符号来表达思想,都不需要凭借任何形象来增添内容——音乐当然有形象,数学也有图形,但那些都是“外在”的,它们的作用非但不必要,甚至还误导读者。但艺术美与数学美终究是不同的。大物理学家狄拉克说过一句玩笑话:“科学试图以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告诉未知的东西,而诗歌正好相反。”我们更可以借严羽在《沧浪诗话》的文字来区别诗歌与数学:  
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如果“别解”一番,我们不妨说,数学就是“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再加一句,“以逻辑为诗”。艺术的美尚“虚”,数学的美尚“真”;诗歌不需要的东西,正是数学的精神。艺术评论百花齐放,而数学评价四海统一,就因为数学还包含着别的东西。
 
哈代讲得多的,是数学的“严肃”。数学的严肃不在于内容本身,也不在于它的实际结果(那就堕落到“有用”和不美了),而在于它所联系的思想的重要性。一个命题如果能引出更多更大的命题,那就是“严肃”的,也就是美的。例如“素数定理”:小于N的素数的个数大约等于N除以N的自然对数(“大约”的意思是,在无穷大的时候才是“真的”,数学能从有限的近似认识无限的确定,也是一种“美”)——对这个结论感到惊讶的人,一定也能感到它的美妙。这个小学生都能明白的结论,其实包含着天下没有多少人明白的数学,这就是它的“严肃”。因此,哈代并不是“为美而美”的空想家,数学也不是无迹可求的挂角羚羊。
 
不那么“严肃”的数学,如在趣味数学里遇到许多精美无比的技巧和图画,它们不一定有更深刻的背景,也没有更深远的发展前途,“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因而顶多算“小美”。借康德的话说,数学是“崇高的”(《判断力批判》);借中国传统概念说,数学近乎“道”(如孔夫子说的“志于道”而“游于艺”)。而那“道”,在我们看来,也许就是“数学的实在性”。(我们的下一个话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269614.html

上一篇:给诗友的一首小诗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人生几何学”
收藏 IP: .*| 热度|

13 武夷山 黎在珣 郑融 陈绥阳 罗帆 杨秀海 吉宗祥 赵宇 陈湘明 苏鹏程 lang31415 lf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