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课内与课外----我的语文学习之路

已有 4220 次阅读 2009-10-23 22:3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


        在朦胧的记忆中,小学的“国文”学习,有两个“重大”事件至今仍有印象。第一件,那是小学三年级的事情,那位姓罗的年轻老师一上课,上来就写满一黑板,写的是对一些单个现代汉语词语解释。例如,“美丽:好看的样子。美不胜收:好看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的样子。美妙:美好奇妙的样子。美意:好的心意的意思。美中不足:好是好但还有不足的意思。美事:好事的意思??”这些都让我们抄在本子上,然后他就一边在教室里的过道中走动,一边带领我们反复朗读。他还要求我们背诵下来。罗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时我并不明白,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他的用意。原来我们家乡话是客家话。客家是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客家话中存有不少古代词语,而且就是我们的客家话的口语,如“今天”我们那里叫“今日”,“懂”、“知道”我们那里叫“晓得”,“早晨”我们那里叫“天光”;倒是一些普通话中的词语,我们不知道。所以罗老师为了让我们学会普通话,用了那么大的功夫让我们背诵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词语。也许我的普通话训练就是从“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的样子”、“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的意思”开始的。第二件事件是发生在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四年级的教室在东边的院子。语文老师还是姓罗,不过这是一位年纪更大的老罗老师,他对学生的严厉是全校出名了的。他总是对学生板着一个脸,更要命的是他手里永远拿着一根竹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下,若是看见学生有什么“越轨”行为,就让伸出手来,轻则在你手上打三下,重则要打六七下。他教我们四年级的“国文”课,最重要的方法是在疏通文句后,让全班同学把所有的课文都背诵下来。因此,每逢上国文课,开始的环节,就是要求每个同学拿着课本到讲台边去,背对老师面对全班同学背诵课文。如果背诵顺利通过,得到的奖励是“回去”两个字。“回去”就是回座位上去。能够把课文背诵下来,这是很得意的事情,所以当罗老师说“回去”的时候,那的确是莫大的奖励。如果背诵不下来,或者背诵丢三落四结结巴巴,那么得到的惩罚就是“出去”这两个字。“出去”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都懂。原来我们教室的外面有一长条铺鹅卵石路,路东是教室,路西是天井。老师所说的“出去”,就是走出教室门外,跪在这条鹅卵路上,手里还得捧着课本,不停地念,直到念到能背诵出来,然后才准许申请进入教室再次背诵。有时候全班有半数同学背诵不下来,那跪在鹅卵路上的队伍就形成一个长长的行列,看上去十分“壮观”。我好面子,所以课前差不多都能背诵下来。但是还是有一次因背诵中读错字音而被罚,跪在那鹅卵路上,天又下起了雨,天井的屋檐瓦口,倾泻下的雨水,溅了一身,冷风飕飕,甚为难堪和尴尬。平时看见同学“出去”心里有一种快意,现在自己也加入他们的行列,那些平日“出去”的同学就冲着我笑,那快意中似乎说“你也会有今天”。从那次“出去”以后,对那“屈辱”体验十分深刻,从此总是把课文背个滚瓜烂熟。对同学“出去”的快意也在无意中消失了。这是解放以前的事情,又在那偏僻的山沟里,你到那里去申诉,况且那时连申诉的要求都没有。不过话又说回来,那时背诵过的篇目至今不忘,真是受益匪浅。也许我的学习语文之路就是从背诵课文这里开始的。现在看来,少年时期背诵一些名篇佳作,是非常必要的。少年时期是人的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要是在这个时期熟背一些作品,那么那些作品就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你的脑海里,不但终生不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地发现那些作品的意义和意味。当然我不赞成我的那位老师那样去处罚和羞辱学生。
        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学习,印象就很浅了。因为是两个年级合班上课,老师先教一个年级,然后再教一个年级。老师管不过来,学生也就自由多了。现在只记得自己上课时,老是东张西望。那教室的墙壁就成为一个关注的目标,那墙壁上贴有中华朝代更替表,并且还附有一个顺口溜:唐虞夏商周秦汉,三国二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朝亡了民国兴。下面还有注释:如三国,魏蜀吴。五代,梁唐金汉周。这些东西都在我无意的东张西望中统统背下来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线索的印象最早是从这里留下的。我如今深感一个小学教师责任的重大。因为国家和家长把孩子交给你,就是把一个个幼小的天真烂漫的心灵交给你,把一张可以描画最美好的白纸交给你。你在那上面涂抹什么,那白纸一样的心灵就留下什么。哪怕是教室墙上的一点点布置,也可能给你的学生日后留下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
        我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师和中等师范时期的语文教师现在都还健在。初中的林老师那时刚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年轻、帅气、潇洒,永远戴着一付样式新颖的眼镜,西装革履,整洁大方,他那个样子本身就具有文学性。当然他的课讲得很好,能把课文中最细微的地方揭示分析出来,特别是小说的氛围,诗歌的言外之意,是他最擅长分析之处。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他经常能在闲谈时候随便给我们介绍一些作家作品,什么巴金、曹禺、老舍之类。后来我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远离故乡去龙岩师范学校上学,没有直接升入县城的高中。在龙岩师范,我遇到了的语文老师是赖丹。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是香港的青年作家。记得有一天,他把几位语文学习得比较好的学生领进他的住所,把他在香港各种报刊发表的小说,其中有些是连载小说,一一展示给我们看。他的高大的身影立刻在我们这些学生心中更加高大起来。他讲课慢吞吞的,但总能讲出一些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新鲜有趣的东西来。课下,他经常谈到的大文豪是歌德,最推崇的作品是《浮士德》。歌德、《浮士德》离我们是那么远又那么近。因为,在龙岩小城,根本就找不到一部歌德的作品,更何况什么《浮士德》,但我们又觉得歌德、《浮士德》是如此亲近,因为是赖老师天天说的。这样,在我的心中就留下一个悬念:歌德为什么是大文豪?《浮士德》又是写什么的?不过,在师范读书那几年,正是我们国家全面学习苏联的时期,虽然没有亲睹歌德的风采,却开始了如醉如痴的阅读苏联英雄小说的热潮。我记得我读过的苏联小说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柯斯莫节米扬斯卡娅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波列沃依的《真正的人》、阿扎耶夫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萧洛霍夫的《他们为祖国而战》、巴甫连科的《幸福》……我们每日每时与保尔•柯察金在一起,与卓娅、舒拉在一起,与奥列格、丘列宁、柳巴在一起,与密列西也夫在一起……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不知道奥列格或者柳巴是什么人,你不知道友谊是什么,爱情是什么,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如果你不知道那些英雄们如何英勇机智地与德国法西斯战斗,如何面对敌人的枪口而英勇献身,那么你就是一个怪人,一个被认为是落伍的人。就在这大量的阅读中,我才真正感受到真正的文学魅力。我觉得我阅读所获得的东西,比老师在课堂教给我的多了许多。
        1954年一个平平常常的秋日,我的一篇读苏联英雄小说《古丽雅的道路》的几百字的读后感,被《文汇报》刊载出来,随后又得到“一笔财富”----五元人民币。我那时兴奋的感觉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出来。现在,我虽然老了,经常得稿费,而且有时数目很大,可当时那种感觉现在找不回来了。
        高考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认为我有数学基础好,建议我考数学系;但我的语文老师又给我讲起了歌德和他的《浮士德》,也许就为了解开歌德和《浮士德》这个悬念吧,我在志愿表上毫不含糊地填写上了中文系。                      (2001/1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264578.html

上一篇:阅读与看图
下一篇:治学、做事、交往----与研究生新生的谈话提纲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