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绕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gwzu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博文

【转载】五获博士桂冠的贝时璋院士

已有 3639 次阅读 2009-10-11 16:03 |个人分类:分享|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一代宗师!学人楷模! 

在浙大工作20年。


作者:文/杨达寿

20081010,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蓍名生物学家、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校友105岁华诞纪念日,也是他荣获德国土滨根大学第五个博士学位之年,浙江大学广大师生和50万校友谨致以最热忱的祝贺。

1903年金秋,贝时璋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县一个渔民世家。到了他父亲手里家境才有点起色,先当学徒,后到汉口德国人开的洋行当了帐房,积了点钱,才让贝时璋继续求学。1921年秋,贝时璋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学预科后,乘坐海轮赴德国留学。德国福莱堡大学承认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学历,可贝时璋弃医从理,先后在福莱堡、慕尼黑和土滨根3所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并以动物学为主修。

1924年初,贝时璋经过深入的思考与选择,并征得导师的颔允,提出了以自由生长于醋里的线虫为实验材料,对线虫的生活周期、各发育阶段的变化,细胞常数及再生等进行实验研究,于1927年、1928年先后发表两篇论文,其中《醋虫生活周期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是他的博士论文。192831,贝时璋荣获土滨根大学博士学位。

1921年秋至1929年秋,贝时璋在德国学习与工作8年,其中从事研究1年半。在8年中,他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积累了科研经验,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学习刻苦,谦虚谨慎,这是他原来的本色;治学严谨,工作细心,这是中、德两国一致的传统;还有德国人闻名于世的特色,如条理清晰,秩序井然,以及多做少说。这些品质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年秋,贝时璋放弃了德国土滨根大学助教工作的良好待遇,毅然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19308月应聘为浙江大学副教授,筹建生物系,担任系主任。他以实验生物学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亲自执教生物系的主要课程。在浙大工作的20年中,他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实验生物学家和生物学科带头人,其中不少人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给浙大毕业生的题词,用的最多的是学问试看胜于我者,境遇要比不如我者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这也正是他自己的座右铭。

19483月,贝时璋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而今,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最长寿的院士,也是大陆惟一健在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194953杭州解放,不久,贝时璋被任命为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在浙大工作期间,他和竺可桢校长、和同事、学生同甘共苦,相互感情深笃。1950年春,贝时璋离开浙江大学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他虽然离开了求是园,但学校及同事、学生却一直留在他的心里。

1954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学术秘书处,聘任他为学术秘书。同年8月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工作组,1957年改名为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他任所长。1955年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8月,经贝时璋倡导和建议,中国科学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易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他出任所长。同时,中国科技大学新设生物物理系,他任首任系主任。1959年底贝时璋又提出建立一个直属研究所的理论研究组,以非凡的创新精神分别吸收生物、数学和理论物理专业的研究人员,和自己一起研究前沿生物控制论、信息论和量子生物学。1965年建立第五研究室,开展仿生学研究。他特别强调生物学研究要与数理化和技术科学相渗透,主张应用这些学科的先进方法和手段,推动生物学的发展。在1964年大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上,贝时璋作了《生物物理中的若干问题》的重要报告,以大量的事实说明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结合必将对自然界有更完整的认识,并提出了研究生命的基本性质是生物物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的观点。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贝时璋不仅从千年虫、鸡胚早期发育等研究中,证明了以卵黄颗粒为基础或细胞质为基地,可以重建细胞的理论,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而且善于开拓创新,为推动生物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基于贝时璋在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中取得的卓越成就,19783月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80年春天,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正式成立,揭开了我国生物物理学发展的新篇章。在成立大会上,贝时璋作了《对我国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几点希望》的重要报告,除继续指出自然界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体系中的变化和定量化应该是生物物理学研究的总方向外,还提出了生物系统中力的作用等六大问题,详细阐明了它们的意义。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贝时璋重新专心致志地开展细胞重建的研究,到1980年已组成了40多人的研究队伍,置办了现代化的实验设备,还运用了生物化学方面的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工作效果良好,在卵黄颗粒内发现有染色质,这在生物史上是首次发现。1982年,他除在《中国科学》上发表5篇论文外,另编集了24篇论文,于1988年出版了《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19883月,土滨根大学又授予贝时璋第三个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这在中国和德国教育史上都极为罕见。

因贝时璋院士年事渐高,自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他在92岁之前,每天都坚持去实验室上班。19958月,91岁的贝师母程亦明逝世。自1996年起先生才改为在家里工作,算是开始了老年生活。先生的老年生活,做到工作生活有规律、饮食起居有条理,一些生活琐事尽量自己动手,基本自理。他每天坚持3小时左右工作,主要是阅读书刊、做笔记、写短文、指导研究组的工作。2003年他还完成了主编《细胞重建》第二集的工作。在编纂论文集时,他的听觉和视觉都退化很大,与人交谈借助于助听器也听不太清楚了,用笔谈交流也要字迹黑白分明,用铅笔写就看不清了。但他思维清晰,讲话时戴上助听器,以便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使讲话比较系统与连贯,没有讲稿也可作一至一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20033月,先生荣获博士学位75周年之际,也是他百岁华诞之年,德国土滨根大学第四次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先生进入期颐之年后,仍坚持工作。每个周三上午,他都要与生物物理所的助手王谷岩研究员讨论工作,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把工作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20048月,先生送我一本 《贝时璋与生物物理学》,环衬上有他亲笔签名。这是先生给我亲笔写信或题签的最新近一件墨宝。每每捧阅墨宝,10年前我去中关村寓所拜望他时见到的和蔼可亲的形象就会浮现眼前,久久不会消逝……近几年来,先生的视力日趋更弱,笔谈时也要借助放大镜了。熟人和家人还可以用手指在他手心写字,他利用触觉与你交谈。先生一直注意锻炼,但这几年走得慢了,步距减小,走的步数也比前些年少些。据王谷岩研究员说,步入期颐之年后,先生做的工作主要有两件:一件是继续对他建立的细胞重建学说及其与之相关的重要生命科学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研究。先生说,他要把进行这项工作的思想和探索研究得到的认识作为备忘录,交给研究所和国家,希望对一些科学问题的探讨与发展有些用处。另一件是回顾和总结他从事科研和教学80年的心得体会与经验,以及他创建并长期领导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建所思想与实践,他把文件工作称作回忆录,同样也要交给研究所和国家。这些凝结着贝老一生才智和心血汗水的精神财富像一盏指路明灯,将永远照亮后学前进的路!

贝时璋先生的光辉典范一直是德国土滨根大学的骄傲,也是浙江大学师生和校友的荣光。在他荣获博士学位80年前夕,土滨根大学第五次给贝时璋加冤博士学位。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为此,德国多家媒体报道了贝老的光辉事迹,并纷纷向土滨根大学最年长的博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贝时璋先生为中关村院士手印墙题词时写下了求实、求是、求真”6个字。这是他平生在教学和科研道路上追求真理、勇于开拓和弘扬母校求是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

正如贝老在期颐之年赐予我的求是精神若明灯,光芒四射照后人墨宝一样,贝时璋的精神将会在一代又一代后学心灵深处永远发光!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827.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06-261531.html

上一篇:温州籍院士名录
下一篇:【转帖】自信,人才及其它
收藏 IP: .*| 热度|

2 傅蕴德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