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不写之写与“等等原则”

已有 3698 次阅读 2009-8-29 15:3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

?
        文学创作中技巧的运用千变万化,各种各样。有时候对所描写的对象,展开详细的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例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罗摩夫>,主人公是没落地主奥勃洛摩夫,小说一开始写这位先生起床,写得极为详尽细致,几十万字过去了,作家笔下的主人公还在床上,还没有起来呢!有时候,对所描写的对象只几笔勾划,写的十分含蓄,留下许多空间让读者去联想。实际上,在上面这详、略两种描写之外,还有一种写法,这就是“不写之写”。我们先来读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
        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爱国词人。他于1140年出生于山东历城,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在女真族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下生活,饱受外族的欺凌。1161年,也就是在他21岁那年,他率领家乡二千余人起义,并投奔南宋。但是由于南宋当权者奉行投降主义路线,辛弃疾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他的一颗耿耿爱国之心,遭到冷落,内心十分愁闷和痛苦。这首《丑奴儿》,作于被弹劾去职期间(1181--1192),正是他满怀愁肠之时。词的意味在幽默中道出。没有愁“强说”愁,无病呻吟,说出来的都是“假冒伪劣”之类,所以对写作者来说最忌讳的是“强说”。后来有了愁,而且尝尽了愁滋味,想说又止,想说又止,终于说出了一个跟“愁”毫不相干的话:“天凉好个秋”。用这种答非所问的写法,反而把深重的愁说出来了,这就叫“不写之写”。有人抓住“天凉好个秋”中的“凉”、“好”来解释,说一个“凉”字道出了他的真实感情,写出秋风凉,人情冷漠,政治上不得意;“好”字则说明愁闷难言,无可奈何。所以,这句描写还是与愁密切相关。我个人觉得这种解释大可不必。实际上,诗人就是用“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来表达自己心中说不尽的愁。
        如果我们注意从生活中体会的话,就不难发现这种“不写之写”的技巧是从生活中来的。假定今天外出,遇到了一件很复杂又很不痛快的事,回到家里,一脸的不高兴。这时候,你的妻子(或者丈夫)就问你,怎么了,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你就会“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然后摇摇头,说:算了,不说了。你不说不要紧,你妻子(或者丈夫)就会觉得你不知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非问个水落石出不可。你可能会随意说一句“今天外面又刮风了”这样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这样,反而把你的不痛快表现得更有吸引力和魅力。辛弃疾词中所采用的手法,就是从生活里悟出来的。从学理上说,这种写法也是有心理学的根据的。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等等原则”,就是有意给人留下空白,让人去填充、猜想、联想、投射……,其结果是“无”比“多”还要“多”。
        “不写之写”和“等等原则”这种艺术手法,就是假定读者不是傻瓜,不是笨伯,他们也有生活体验,尝遍过喜怒哀乐,在作者有意不写所留出来的“空白”处,读者自己动手来“填充”,这种填充说不定比作者直接写出来的更好更妙更有韵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252139.html

上一篇:文章与酒
下一篇:不隔之美
收藏 IP: .*| 热度|

2 吴跃华 王德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