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需要海龟们,但是海龟回国评职称却是个敏感而又复杂的话题。
(饶毅:职称和水平:国内助理教授可达什么程度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167)
(张旭呼应饶教授博文:国外博后回国应该从助教做起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342)
海龟的研究能力不能简单看论文,包括论文数量和SCI的影响因子,如果单看这一点,确实大多数国内院校教授基本上面临整体下课的尴尬境地。事实上,许多海龟如果愿意低就国内的待遇,回国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但是,海龟既包括成为国际名校faculty的海龟,也包括一般院校甚至比国内985、中科院还差的国际院校的海龟。我们不能一想起海龟就盯着国际名校。而且,海龟还包括大量在国外非faculty的博士后们。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和教课能力是从论文不好直接判断的(原因很简单,既然论文很多,为什么不去应聘国际faculty呢,独立开展工作并在几年内晋升高一阶职称可能应付不来也是原因之一吧)。甚至,许多博后出国后一直埋头实验室,连口语都不过硬,自然教课也做不来了。
国内评教授,副教授也要看教学工作量的,也要看是否有科研经费的,包括指导研究生的情况都是考评细则中的。尽管论文是考核的重点,但不是全部。事实上,特别是高校,对于研究能力高的人,专门还有研究员系列职称,以区别教授系列,后者对教学指标要求高些。
因此,尽管很多海龟优秀,但不等于都优秀。事实上,包括我们高校,每年也有海龟甚至得不到我校的面试机会。
许多土鳖出国后,在国际名校都能作出一番成绩,比起国内原来的他(她)来确实不一样,这种不同平台造就不同等级人才的事情太普遍了。佐证就是有的海龟真的回国后,即使在国外很优秀,失去了国外平台后,在国内单干时又沦为平庸了(当然,也有在中国不服“水土”的原因)。
我们知道,一提起北大清华教授,人们即使不了解此人,也自然知道有水平,肯定比其他普通高校要高。所以尽管都是教授,人们还是很清楚差别的。中国在短期内是不可能与如美国高校进行“整体”相比的。可以在清华北大,中科院个别研究所先行进行整体提高,然后带动其他一些好院校。但在国内全面提高是不现实的,也无必要。毕竟高校特别是非研究型高校主要承担的还是教书育人的任务。
确实,好的海龟要求好的平台,是让人服气的;但是有了好的平台,却要求同没有平台的土鳖一样的考核标准是让人不服气的。但事实是,许多海龟拿国外的论文拿到了国内教授职称,接受着一样的考核。这话就是评教授可以在不同平台比较,考核却在同一平台比较。
目前,国内还有几个重要方面需要改革:
一是经费来源要多渠道,要同行评议,公开透明,尽最大的可能给与研究支持,特别是新人,不能沦落成小圈子决定一切,导致新人必须依附他人才能生存,这样不利于长不成大树,也不利于学术氛围;
二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以点带面,慢慢过渡。毕竟许多老教师教书育人一辈子,我们都是他们培养起来的,不能等他们老了,就踹了他们。这是中国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
三大学学术问题和人事去行政化。否则恐怕即使是又有了比教授高的职称,如资深的帽子又要纷纷旁落吧。
四不论海龟还是土鳖,提供平台,实行聘任制,不再实行终生制。考核与平台挂钩,待遇与成绩挂钩。这样,谁都有动力和压力,也服气。(前提是国内的学术经费来源和评价体系都要改革)。对于长期作出贡献的人,实行终身制。
最后,恐怕路慢慢其修远兮......
小议几句,不针对任何人,就事论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