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三茂

博文

中国箸文化概况

已有 4759 次阅读 2009-7-27 20:16 |个人分类:中国竹文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我们现在通称的筷子,在古代的通称是“箸”,有时写作“筯”或“櫡”。先秦时称“梜”、“箸”,两汉期间“箸”、“筯”、“櫡”三字通用,如《史记·留侯世家》载:“郦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史记·集解》引张晏语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画也,或曰前世汤武箸明之事,以筹度今时之不若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也记有与箸相关史实,景帝时周亚夫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同是《史记》,“箸”字的书写还保留了不同的样式。

       到了隋唐时代,“筯”、“箸”两字同时使用,李白《行路难》里有“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杜甫《丽人行》中有“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的诗句。

      有人认为到了宋代已有“筷子”的称呼,据准确的文献资料考察,筷子一名最早似出现于明代。明人陆容《菽园杂记》卷一上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苏州,无锡,常州)为甚。如行舟讳住、讳翻;以箸为快(筷)儿,幡布为抹布。”对此,素有两说。一说因为古人十分讲究忌讳,而“箸”同“住”谐音,“住”又有停止的意思。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不住的向前行进,故改“箸”为“筷”。另一说是“筷子”——快也,传神地表达了食者进餐时动作情状和欣慰之态,所以改“箸”(住)为“快子”。由于“快子”多以竹制成,在“快”字上冠以“竹”头,就成了“筷子”。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语》里也论及此事,谓当时“也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如立箸讳滞,呼为快(筷)字,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之间亦呼为筷子者,忘其始也”。由此可见,筷子一名,至迟在明代已经确立了。

      清代普遍称“筷子”,有时也称“箸”或“筯”,乾隆年间,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在第四十回“史大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里记有:“凤姐手里拿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那刘姥姥入了座,拿起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得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俊,下的着蛋也小巧,怪俊的。’……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那里夹得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上。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出去了。……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宴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筯,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过去了,也照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鸳鸯坐下来了,婆子们添上碗筯来,三人吃毕。”在这同一段文字里,箸的不同名称并用,很有意思。
  
      总而言之,前引我国历代著述可见,从“箸”、“梜”、“筴”、“櫡”、“筯”,到“筷子”一名的统一称呼,箸的不同名称的并用,在我国经历了3000年上下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进食具也不断发展和完善,箸的制作原料也不断得到丰富,制作技术也渐有提高,起初用树枝、竹棍、兽骨,到商代时不仅已经有了骨箸、铜箸,而且也已经有了经过琢磨的象牙箸和玉箸。春秋战国时期的箸,有铜质、木质和象牙的,两端粗细几乎一般大小,分不出那是手握的首部或夹菜的足部。

      西汉时又有了铁箸,《汉书王莽传》载世无霸“以铁箸食”,这是最为坚实的箸。汉代开始生产的漆箸,光可鉴人,十分精美。考古发现西汉时代的箸更多的是竹箸,东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大都是铜箸。

      魏晋南北朝时,又开始流行金丝镶嵌木箸。隋唐时期,上层社会盛行使用白银打制的食箸,还有名贵的金箸和犀箸。唐代开始在箸的首部有了一些装饰,如江苏丹徒丁卯桥发现的铜箸,首部鎏金,顶端呈葫芦形,中部刻有“力士”铭文。“力士”二字非产地质材名称,也不是工匠名号,而是规格较高的成套酒具的别称。它与“力士铛”、“力士瓷饮器”一样应是标榜名牌产品的意思。又如湖南长沙锋山出土的铜箸,首部镂刻成螺旋莲花形。五代的后蜀有了沉香木箸,也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箸。

      宋代箸的制作工艺列趋精细,注重装饰,形状也有所变化,出现了首部呈六棱形的箸。元代的铜质或银质箸,大都呈圆柱形,且还有首部呈六棱形或八棱形的。

      明清时代箸的质料讲究多样,做工细腻,工艺精湛,如银三镶乌木箸、银三镶紫檀箸、银三镶镶珊瑚箸、金三镶玉石箸,翡翠箸、银箸、牙箸、银镶象牙箸、银镶竹箸等等。制箸匠人有时在箸面绘图作画,题诗刻词,镌刻各种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既实用,又富于艺术美感。

      在古代制作箸的原料很多,由于形小易腐蚀,埋藏在地下的箸很难保存下来。从考古学提供的证据以及近年在社会上和民间征集的箸实物来看,多数是铜质、银质、铁质、兽骨和象牙箸,还有以其它金属为质料的箸,也有木箸、竹箸、珊瑚箸等。竹木箸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箸是古代中国人独创的进食具,它在世界各国进食具中独具风采。如此简单的两支小棍,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它是人类手指的延伸,轻巧、灵活、方便,夹取食物的适应性很强,除了菜汤、流质食物之外,对各种食品取用都十分灵便。

      使用箸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因为它是所有进食具中最难掌握的一种,两支箸之间没有任何机械性联系,全靠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恰当掌握。并用无名指协同动作,才能运用自如。当然也有五指用箸的,这都是从小孩时养成的习惯。《相书》上说“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者贵,五指用箸者大富贵也”,是不科学的,是全无道理的无稽之谈。

      华夏民族历史上曾经拥有过世界上各地常用种类的进食具。在所有以往使用过的进食具中,箸具有比之刀、叉都有要轻巧、灵活、适用的优点。研究者指出,“中国古代餐叉与箸曾同时流行过一阵子,而叉子却几至由箸从桌上完全挤出去了”。用箸已成为中国人进食技能上的一大特色,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度里广泛使用,经久不衰,这正说明了箸的优越性之所在。

      筷子渊源之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  以《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古籍载:「纣始为象箸」,说的是纣王乃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而他并非是中国用箸第一人,箸的诞生应早於殷商若干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68-245933.html

上一篇:爆竹
下一篇:竹筷子的传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