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是五一节,我和一师妹去了实验室,从早上一直到晚上11点,我做了些实验,空闲时间写了写博客,师妹比我勤劳多了,她一直在忙着写材料。傍晚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吃饭,师妹问我:你说这个五一节有多少科研人员在加班啊?我想了想,回答说:我觉得有15%-20%的人五一三天都去实验室,有50%以上的科研人员是五一三天至少有一天去实验室。师妹对我的回答想了想,她觉得我说的这个比例差不多。
在中科院读博,我们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和辛苦,晚上和周末在实验室里忙碌是常有的事情,即使是几乎每个晚上和周末都在实验室里忙碌,也不一定能够按期毕业。虽然加班没有任何加班费,但是因为毕竟做实验什么的是为了自己的毕业,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大家对于没有加班费这样的事情也似乎觉得没什么,习惯了。
我一直觉得在研究所里,最辛苦的不是我们学生,而是刚毕业不久在研究所工作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助理研究员,他们比我们学生的压力更大,工作要更辛苦一些,他们也要经常加班,没有加班费,每个月能够拿到的薪水,扣除租房子的房租之后,比起我们学生也高不了多少。学生做工作如果做得不好,导师会在一定程度上宽容学生,因为毕竟是师生关系,导师要培养学生的,而工作人员跟导师之间是雇用关系,如果干不好,很可能工作不保。
今天去我表姐家看望我那4个多月大的小外甥,表姐为了生小孩,刚怀孕不久就辞掉了工作,在家里养胎,准备把孩子看大到一岁多再找工作;我们实验室有位女工作人员,在预产期前一天,还在实验室里辛苦地写很多材料,没有办法,事情太多,只能这样了;并且怀孕期间还要做实验,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其他实验室的一些女工作人员也大多如此,没办法,搞科研的就这样,倘若我以后要继续搞科研,估计也是如此的。
今天傍晚跟中科院一位老研究员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提起中科院的另一位老研究员,子女都在国外,老伴儿去世,就自己一个人生活,有一些存款,却舍不得花,年过80腿脚不便还总是挤公交车,不懂得享受,最后死在家中直到三天之后才被邻居们发现。听了之后,不仅为这位老研究员感到难过,他年轻的时候搞科研很艰苦,所以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直到晚年,还是这样艰苦朴素地生活着,这让我想起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说的“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人没了,钱还在”。我还见过其他很多老研究员,生活也都一直很简朴,很节约。而我们某些年轻人却经常随便浪费水、浪费电。
科研的道路不好走,这不是一条平坦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金光大道,而是一条充满坎坷和艰辛的道路,需要比其他的行业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中科院有很多的老前辈老专家们,都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战斗在科研岗位中,吃苦耐劳,最后做出显著的成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科研的道路本来就不好走,而现在有太多的年轻人考硕考博,挤着走这条路,而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幅度扩招研究生。在读研之前,很多人都把这条路当成一条金光大道,结果一走这条路,发现原来这么艰辛,并且毕业之后还不好找工作,于是很多人内心压抑。所以,我觉得要解决硕博士的种种问题,最重要的是国家少招点研究生,要招就招点真正热爱科研并且不畏科研艰辛的人才,而不是招来这么多对科研不是那么热爱的人。招的人少了,科研人员的待遇也能够提升上去一些,大家日子过得会更舒服一些。那位老研究员以前有一次跟我说,他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所里给每个研究生每个月72元钱,这72元钱可以养活7个人,那个时候研究生也很少。而现在,研究生比以前多很多倍,每个研究生每个月的钱也就刚刚够养活自己,甚至有的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家里给钱。以前研究人员很少的那个年代,两弹一星等科研成果也做得不错。我以前一篇博客说过,根据二八定理,20%的科研人员做了80%的科研成果,所以我觉得做科研不在于做的人多,而是精通的人多。当科研人员的待遇提高之后,做好科研的动力就会增加。记得以前听说某个研究所的所长说,他们研究所留不住人才,优秀的毕业生都去企业了,因为研究所的待遇比外面的企业差多了。事实的确如此,往往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留所都不是自己最想要的选择,而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所以就先留研究所了。
以上文字是有感而发。在这里,向科学网上辛苦工作的科研人员们表示敬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