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hg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shgao

博文

经济学家茅于轼的粮食“依靠国外论”到底为谁说话

已有 7753 次阅读 2009-2-19 10:3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茅于轼, 粮食问题

 

        经济学家茅于轼的粮食“依靠国外论”到底为谁说话?

               高旺盛

享有著名经济学家称号的茅于轼老先生最近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是错误,以及“中国没有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粮食可以靠市场、靠有优势的美国、澳洲进口”等言论,引起了各界的广泛争议。由于信息问题,我不知道这种结论是如何研究得出的?所谓研究报告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得出的?但是,查阅其人和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有关网络和信息,似乎看到了这一研究是在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下进行的。先撇开其研究结论是否科学公正不说,中国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拿人家手软,或许这就是之所以有如此让人惊讶之举的个中缘故吧。就其结论而言,我个人从一个从事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技术专家角度,发表一些看法。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但是我国是世界粮食贸易小国(粮食进出口贸易量占产量的5%左右),这就是中国粮食问题与美国欧洲的巨大不同,这种差异是先天固有的,以后也不会根本性改变。因此,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按照国家粮食规划,到202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在5.7亿吨左右,目标是实现5.4亿吨的自给量,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保证有一定量的耕地面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保持5亿吨以上的供给量,必须要保证16亿亩以上的粮食播种面积,加上其他作物耕种所需的面积,实际上需要18亿亩左右耕地面积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耕地面积和粮食安全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跟非洲一些国家不一样,我们靠扩大后备耕地的资源十分有限。我们的后备可耕土地面积大约是一亿亩,并且投入很高,开垦难度很大,潜力有限,所以走扩大新增耕地面积的做法行不通,只能在现有的可耕土地面积上发展我们的粮食生产。另外,中国现有的耕地中,大约有60%属于中低产田。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5.4亿吨的粮食年生产能力,就必须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耕地。此外,如果不能保证足够数量的耕地,将会对粮食单产造成更大压力,而目前我们的单产水平想要再上一个台阶的难度非常大。粮食单产年递增率已经降到了1%以下,不及上世纪90年代的2%-3的水平了,想再高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投入越来越多。

保持18亿亩是国家宏观战略上的预期性指标。从1996年到2007之间,中国平均每年要减少大约1000万亩的耕地,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到2020年中国至少还要减少1.2亿亩耕地。另外,加上还要让农民增收,发展经济作物等问题,如果对耕地不加以保护,到2020年,5.4亿吨的粮食产量目标就很难实现了。因此,所谓18亿亩耕地是一个既有耕地减少,有通过废弃土地整理与复垦计划、荒地滩涂改造计划等实现占、补基本平衡。

对于茅于轼的自由贸易能解决粮食问题的观点,我认为茅于轼所说是纯市场经济观点,是理想的纯粹市场主义,但中国人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竞争性资源,有钱不一定有粮食。国际贸易市场上中国推行的是调剂性的战略,中国是世界上的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属于自给型。从资源利用角度来讲,中国发展粮食生产有很多优势,放着优势不做,反而去依靠国外进口是不合算的。另外,中国进口粮食也会受到国际贸易额度的限制。现在国际粮食贸易量每年大约是两亿吨,中国进口量如果超过5000万吨以上,将对世界粮食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缺粮少粮的国家也会对中国提出质疑。中国的粮食消费当中,最受人关心的是稻米和小麦,小麦的主要生产国是欧美国家,如果我们的口粮都指望外国进口,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粮食基本需求不能指望国外,中国走国内维持国内粮食供求紧平衡、国际适度调剂的战略才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831-215953.html


收藏 IP: .*| 热度|

2 冯永忠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