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认识了几位安徽学者,印象颇深:
第一位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孟令杰教授,博导,他出身名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为人非常低调,学问也做得很好,在南京农业大学时,曾经是我的老师,我有问题请教,他总是非常热心。
第二位是南京农业大学的王树进教授,博导,较早研究农业园区规划的。既有企业工作经验,又在高校从教多年,横向课题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在高校,做企业横向课题很多是要凭真本事的,纯粹学院派横向课题不一定能做好。王老师为人比较谦和,我和他认识的时间较长,2002年我们在一起编写一套电子商务系列教材,我们分别担任两本书的主编,当时我还是一个小讲师,他给了我很多鼓励。
第三位是上海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平教授,博导。一次偶然的机会开会,我和他住同一房间。他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第一文凭是中专,然后慢慢考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我认识他时大概在2004年,聊天时开玩笑讲起来,他说生命中的一大半时间就在读书,令人钦佩!
第四位是去年在北京开会认识的L先生,他30出头,安徽人,在安徽工作过几年,单位也不错,但是不安于现状,后来考上北京的一所高校读硕士,毕业后留在北京,现在各方面干得也不错,也考上了博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同事也有安徽人,他业务很好,各方面都很不错。去年网上有个安徽的小伙子跟我咨询过考博士的事情,也是安徽人,我热心地予以帮助。
通常,在江苏人看来,安徽是个落后的地方,但是安徽真能出人才。过去有徽商,富可敌国。现在在江苏、浙江、上海的许多高校里,也有很多安徽人,他们总体上都很优秀。背景离乡,意味着没有基础,意味着没有资源,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意味着没有任何退路,但是,安徽人做得非常出色,我打心眼里尊敬他们!
过年了,有些懒散,想找点偷懒的理由,当然可以很多。但是看看安徽的学者们,心里多了一份惭愧。老实说,现在的科研条件总体上还是不错的,偶尔休息一下未尝不可,但是千万不能懈怠啊,算是自己给自己打气,呵呵!
插曲:
我以前在扬州经济干校工作了9年,同事L老师是无锡人,先生是扬州人。我问她:无锡那么好,为何来扬州?她说先生在家里是独生儿子,父母岁数大了,希望他回来,他们是大学同学,所以就过来了。其实,李老师家庭条件挺好,在无锡也有很好的基础,算是为爱情牺牲的。(后来L老师因为先生单位倒闭,两人还是回无锡了,这是后话。)
现在的同事S老师也是无锡人,情况和L老师差不多,和先生是大学同学,本来在无锡工作,后来也调到扬州了。她父亲好像是搞企业的,各方面基础很好。我在公开场合曾经多次表扬过S老师,呵呵!
有趣的是,S老师在无锡工作的单位就是后来L老师调到无锡的那个单位,因为S老师的调出才腾出一个编制,让给L老师,世界就这么小。衷心祝福他们!
但是,有上海女孩为了爱情离开上海吗?未之有也!我几乎没有看到过上海女孩子为了爱情离开上海的。余秋雨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上海人的散文,还是比较深刻的。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尽管如此,我相信上海一定也有刻骨铭心的爱情!
2009.2.5日于俞立平邗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