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超导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s波配对、p波配对和d波配对等概念。这些概念描述的是超导电子对(Cooper对)内部两个电子(也可以是两个空穴,为了简便起见,下文中只说电子对)的配对状态。初次接触的人容易把这些概念和原子中的s、p、d轨道等概念相混淆,以为s波配对、p波配对和d波配对分别是原子中s轨道、p轨道和d轨道电子参与的配对,用固体物理的语言,就是以为是s带、p带和d带电子参与的配对。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参与s波配对的电子,可以是s带电子,也可以是p带和d带电子等其他带电子,还可以是s和p、s和d等杂化带的电子,甚至是固体中不同种原子的轨道之间组成的杂化带的电子。
超导配对中的s波配对、p波配对和d波配对,跟原子轨道中的s轨道、p轨道、d轨道确实不是一码事,但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s波配对、p波配对和d波配对等概念是从原子轨道中借鉴过来的。以氢原子为例,氢原子是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的两体系统,而超导电子对是一个电子和另一个电子组成的两体系统。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在氢原子中,电子受到质子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场是一个中心力场,具有连续的转动对称性,这样原子的角动量是守恒的,角动量量子是一个好量子数。电子处在s、p、d等轨道,分别表示角动量量子L=0,L=1,L=2。在超导电子对中,一个电子受到另一个电子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场严格来说不再是中心力场,也就是说角动量不再是守恒量,角动量量子不再是一个好的量子数。幸运的是,在固体中超导电子对的角动量守恒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似成立的,所以把原子中的s、p、d等概念借过来,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在传统的符合BCS理论的金属超导体中,超导相干长度远大于晶胞的尺寸,电子虽然处在以晶胞尺寸为周期的周期性的晶格场的作用下,但在相干长度的尺度下,这种由周期性势场引起的势场起伏基本已经被平滑掉。这种情况下,超导电子对的一个电子受到另一电子的吸引作用,也可以近似看成是中心力场,角动量守恒近似成立。因此,传统超导体中我们称超导配对为s波配对是没什么问题的。
在氧化物超导体中,超导相干长度和晶胞的尺寸相比拟,由离子实作为中介(起作用的有可能是磁作用,也可能是电作用)的电子之间相互吸引作用,不再可以近似看成是各向同性的,也就不存在连续的转动对称性(连近似的连续对称性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角动量量子数不再是一个好量子数。然而,氧化物超导体中虽然不存在连续的转动对称性,但在很多氧化物超导体中还存在分立的、以z方向为转动轴的四次转动对称性(有的是严格的,有的是近似的)。在只具有严格的四次转动对称性的情况下,总角动量量子L肯定不是一个好量子数,其分量Lz严格说也不是一个好量子数。在这种情况下,Lz=0一定与Lz=+/-4,+/-8,+/-12,...等无数不同的角动量相互混杂在一起的;Lz=+/-2与Lz=+/-6,+/-10,+/-14,...等相互混杂;Lz=+1的态一定与Lz=-3,+5,-7,+9,...等相互混杂;Lz=-1的态一定与Lz=+3,-5,+7,-9,...等相互混杂。但是,由于存在四次转动对称性,这四种混杂状态相互之间又是不混杂的,这样我们可以把含有Lz=0、并且主要成分为Lz=0的混杂态定义为s波配对态,把含有Lz=+/-2、并且主要成分为Lz=+/-2的混杂态定义为d波配对态。后面两个既相互正交又相互简并,我们可以把含有Lz=+1(或-1)、并且主要成分为Lz=+1(或-1)的混杂态态定义为p波配对态。
需要指出的是,超导电子对中的两个电子是全同粒子,这一点和氢原子不同。由于是粒子全同性的缘故,超导电子对中的两个电子满足交换反对称性。如果自旋波函数交换反对称(两个电子自旋相互反平行,即单态配对),那么轨道波函数就应该是交换对称的,s波配对和d波配对属于这种情况;如果自旋波函数交换对称(两个电子自旋相互平行,即三态配对),那么轨道波函数就应该是交换反对称的,p波配对属于这种情况。
文献上的说法如果与这里的说法有出入,请以这里的说法为准。呵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