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man

博文

透过企业文化性格来解读应届毕业生求职应聘

已有 3577 次阅读 2008-10-25 18:10 |个人分类:未分类| 应届毕业生, 求职应聘, 企业文化性格

   十一长假一过,各个高校内醒目的海报横幅开始遍地开花,原因为何?只因一年一度的招聘会大潮又如期而至。

   且不去谈论诸如简历制作技巧、应聘注意事项、面试言谈举止等等一系列老生常谈的话题。于偶然间发现,在周围同学应聘的过程中,不断爆出这样的“怪事”出来——某某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的同学却被心仪的企业单位拒之门外,而某某成绩平平、貌似一无是处的同学却是在应聘的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拿到该单位的OFFER。这样“有违常理”的现象不得不让人思考,用人单位到底需要并且看重的到底是应届毕业生的什么

   开篇这样一个话题引出来的肯定又是一番激烈的争论。有人肯定会坚持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最为关键,它不但说明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也更有利于毕业生在今后进入企业单位后能快速的进入“正轨”,为企业创造价值;也有人会强调知识只是一个载体,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据调查显示,一般情况工作中用到的知识只有10%是在高校中通过学习专业课程得到的;当然还有人着重考虑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诸多因素不一而足。

   但是,我在这里要大胆的提出我自己一个稚嫩的观点——应届毕业生的性格是否和企业文化性格相符合,也应该成为应届毕业生考虑求职意向的一个关键因素。

   先引入一下“企业文化性格”的概念。“企业文化”的概念现在已经为很多人接受,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由此衍生出一个企业的精神架构系统,换而言之也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性格。也可以简单通俗的说,一个企业也会像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癖好,尤其是对自己人才的需求上面。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多重。首先,是专业范围的限制。不同的人学习同样的东西,无论事思维方式还是思维习惯上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就像学习文史类的同学看待事物的角度就会比较偏重于感性;而学习理工类的同学往往偏重于理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其次,处在同样的环境中,通过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个体之间的不断接触与交流,个体中会不自觉的产生“同化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自己会不经意发现学会了身边某个经常接触的人的口头禅,等等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再者,可以从一个极端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同样也可以拿来解释这个问题。想一个企业单位也可以看做一个大的圈子,已经身处这个圈子的人肯定希望新加入自己圈子的人能跟自己的人“臭味相投”,看你是不是或者至少像不像“某某人”才对。换从招聘与应聘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身处圈子中的人就是招聘考官,由他来选择谁来加入这个圈子就是会接受哪一个应聘者。这样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显而易见了。

   企业需要的不单单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至于还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才是每一个应聘的应届毕业生针对应聘企业单位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确定了这个最基本的大前提,至于剩下的怎么做就是单纯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途径的问题了。不说自己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让自己完全彻底的融入到一种全新的环境中去,起码要让自己带上这个环境中人的一种气息。通俗的说,最起码把自己伪装的像这个企业单位的人,仅此而已。建议每一位应届毕业生不妨有一点超前思想。不妨设想自己现在已经是再这个企业单位工作了几年的员工,而面对应聘的考官就是你本单位的同事或者上司,你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呢

   面对身边四处奔波的同窗好友应聘屡遭滑铁卢,略有感慨。仅就此稍稍发表一家之见,遗笑大方之处还请各位不吝赐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531-203566.html


下一篇:科学乎?迷信乎?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