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itto 禁欲,隐忍,谨言,寡欢

博文

空空的宇宙(一)--Vitto的痴人说梦

已有 4557 次阅读 2008-3-5 19:40 |个人分类:宇宙乱想

       我们的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硕果累累,但是宇宙的起源,人类是被某某创造出来的还是?为什么时间不可逆?时间到底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意识是什么?宇宙有没有意识?这一系列的问题至今还悬而未决。而经典力学之后的量子力学,超弦理论等等,非但没有给我们解决以上难题指明道路,反而中途添乱,徒增了宇宙的种种不可确定性,云里雾里,使人看不清自然的庐山真面目。


        本篇文章从“无”开始。
        首先问读者一个问题,您是唯物主义者吗?
答案90%是肯定的,但是,很遗憾,我今天要宣布的是,本人并不是唯物主义者。问题是,我也不是唯心主义者。那是什么呢?看完本文就知道!

       首先要提到的是我们烂熟于胸的数学几何点,点没有大小,没有大小就不占据任何“空间”。但是两个不同点之间必然会有“距离”。距离显然不再为0,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也就是说,本来的0大小,却构成了有长短浅深的三维世界。这恰与道家的无中生有思想不谋而合。正因为有点与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被互相穿透,使其被感觉成“物质”。而这里的相互作用则是一个可能相当繁杂的关系式,甚至这个关系式(传说中的大一统理论)有可能统治着整个自然界的运转。到目前为之,我们人类所知道的各种各样的力的作用--只要有可能被“感官”观测出来的,都是源于什么也没有的“无”之间的相互作用。
        设想一下,假如没有感官来感觉这个宇宙,它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没有了五彩缤纷,没有了冷暖软硬,更没有美丑对错。答案竟然是空无一物!

       接下来就要说到这个“无”了,它到底是什么?我有一个假想,假设有基本的能量流,它被赋予为一个点(也就是“无”)的内禀性质,能量流[叫能量流是因为我直觉上认为(也是我后半生要致力研究的课题),能量流体是宇宙的本质,流体力学有它独到的美,波动也是流体的一个行为,正如杨玲前辈所说,宇宙是一个大波(一语双关,^_^)...]在上文提到的相互作用关系下运动,就是事件,事件的变化便形成了时间。在一个时间t下,宇宙只有一个状态,t+dt时刻,宇宙已经不是t时刻的宇宙,它决不会停留。任何人也不会回到过去,或者到达将来,他不管如何试图逃脱,仍然在那个即时的宇宙中。时间旅行的问题因此便成了一个误会。要怪就怪我们的“记忆”,是记忆留住了“曾经”的瞬间,即我们用脑细胞“磁盘”保留了一定的有序度。“过去,曾经”等词也就应运而生。
        或许至少我们人类已经发现了一个真理--熵增加原理,宇宙中的点构成的“序”有它自己的熵,于是多个“点”形成的系综就会有它的行为准则,水洒到地上不会自己回去杯子里,人死不能复生等等。至于这个箭头的方向性,天晓得...  大概只要有足够大的能量,就能把洒在地上的所有水分子收回到杯子里罢?
      

        众所周知,我们目前对自然界的所有直接认识都是靠感官完成的。触摸一个物体,方知道它的存在,或硬或软,总之不能穿透过去;听一个声音或看一个东西都是波动经神经传输之后大脑皮层作出的物理或化学的反应。为什么我们摸物体时会有感觉呢,是因为手的末端跟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是一种排斥力,再通过神经告诉大脑,形成意识。而我们之所以看见那个物体的红的绿的颜色,则是电磁波于视网膜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意识。这样一来,好像意识是非物质的了似的。意识是怎么回事呢?我个人认为是“序”的一个行为,这个要慢慢研究。
        

        现在整理一下思绪,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就是我的宇宙观:1宇宙中没有物质,物质是感官的虚拟产物,2“无”的内禀能量性质在相互作用关系作用下产生事件,事件的变化产生时间。3“序”导致了时间箭头的方向性。4人类永远无法完全得知那个终极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人会问,爱因斯坦不是已经给出质能方程了吗?能量不就是质量么?坦白说,我并不是很喜欢相对论。我只想说一句:传统的质量是怎么来的?是根据各种作用效果得到的。它只是其他作用的客观反映,没有实质意义。准确说,质量m是一个物理符号,与世界的“物质性”毫无干系。

结束语:在“终极作用关系”下,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遵守物理法则,貌似只要建立一系列的复杂的方程之后就能解出我下一步要写什么。尽管有所谓的混沌,量子测不准原理等等,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能有方程可以预知世界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的。只是我们的智慧还不能够做到,或者永远都不能做到。这里并不是在宣扬机械唯物主义,只是感慨世界太奇妙,难怪会有人借助“更高智慧higher intelligence”来解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16-17075.html

上一篇:恋旧作——之“情痴”
下一篇:心结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