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如椽之笔,做无冕之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porter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记者团 擎如椽之笔,做无冕之王

博文

把知识化为思想 让实践变成习惯

已有 3220 次阅读 2008-3-3 14:26 |个人分类:菁英学子

计算学院李涛老师访谈:把知识化为思想 让实践变成习惯
http://news.gscas.ac.cn   时间:2008-1-17 8:37:14   来源: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   作者:唐海燕 杨中琦
【字体:
 
作为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他坚持以自己的计算机兴趣为驱动,毕业后毅然投身IT业;作为技术人员,他曾经使摩托罗拉原本计划半年完成的项目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并迅速成为技术骨干;作为管理人员,他集各家所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他的书被广大管理层人士所用,他自己也成为诸多猎头追逐的目标;作为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聘请的来自产业的专家,他让学生在他的讲授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生的启发。
 
他就是李涛老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主讲软件项目管理课程,该课程被多次评为优秀。
 
面对广大学生的肯定,李涛说,“我的长处,是懂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然后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影响他们。”
 
李涛平易近人,课堂讨论时,同学可以与他畅所欲言;课下交流时,他和同学大话家常;当真正的和他面对面交流时,他更是在非常轻松和谐的气氛下,通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的成功经历和积累下的心得体会。
 
兴趣驱动成就 机会贵在把握
 
“兴趣驱动会全身心投入,坚韧而坚持,成功也就顺理成章,自己也会享受成功的过程。”
 
李涛老师的学习、工作和事业一直是是坚持以自己的兴趣为驱动的。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兴趣,在学习和工作上很难做出成绩。尤其在工作以后,没兴趣的人很容易受到行业波动的影响导致失业。他在择业的问题,建议同学们首先不要考虑成本,喜欢IT就要坚持下去,专心钻研下去。否则的话,要果断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积极转型。
 
很小的时候,他便确立了自己的兴趣点——物理,所以在考大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物理系,因为他觉得这门学科很锻炼思维,可以让自己变得更聪明。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发现物理远没有计算机吸引人,兴趣驱使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有了更深的研究,以至于他在毕业后选择了进入计算机行业,并在一个航天企业中扎扎实实地干了两年。
 
对于这至关重要的两年,按他的话来说,就是“一点都没浪费”,因为在这两年中,他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由于他选择的是个不大的公司,所以几乎所有事情都得自己干,无论是探测设备,还是从硬件到软件,都要亲历亲为。在工作的积累中,无论是他的专业技术能力,还是管理统筹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当小公司的上升空间趋于饱和时,他对人生的目标又有了新的认识。凭借在小公司积累的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李涛老师在摩托罗拉的面试中脱颖而出,并很快便成为工作中的佼佼者。
 
李涛老师曾一度认为干技术是自己一辈子的选择,但是一次在公司的一个内部管理培训中,他觉得管理也很有意思,而且更容易发挥自己的特长,于是他便从技术成功转型到了管理,在另一个领域开拓了自己的价值。作为由于兴趣驱动者,李涛老师认为会很投入,而且很愿意去尝试,所以成功也就顺理成章,自己也会享受成功的过程。
 
当被问到自己最感到满意的事情时,李涛老师说他做出一个超越自身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时都会让自己感觉很好。比如第一次跳槽去摩托罗拉,第一次走上讲台讲课,第一次写出一本书,这都让他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这些成就感都离不开平时的积累与努力,离不开对机遇的勇敢把握。在机会来临时,能抓住机会,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当看到前方提升空间很小的时候,能具有前瞻性,能寻找出路,果断跳跃。这也许李涛老师的经历带给我们的可借鉴之财富。
 
知识在于实践 行动变成习惯
 
“我很喜欢把书中得到启发变为自己的观点,引导我去行动、去实践。”“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不仅要学知识,还应该培养成良好的习惯。”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书籍。关于读书,李涛老师强调,除了获取知识之外,更应该得到的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性。如果能从书里得到启发,并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能说服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是有意义的读书。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书中读到的都明白了,如果不付诸行动,那读多少书都是没有用的。因此,读书不在数量,而在质量。
 
谈到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书时,李涛老师列举了《基业常青》和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前者改变了他看企业或商业的思想,改变看世界的眼光,后者启发他养成了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习惯是受用终身的,而且是可以累加和放大的。改变习惯,或者培养好的习惯,可以从小事做起。
 
例如学习,他时常告诫大家,新学到的东西,要24小时内回顾一遍,1周内再回顾一遍,就永远不会忘;例如编程,要养成把事情一次做对的思维模式;例如锻炼身体,从爬楼开始,从一天一点的锻炼开始累加;等等。道理也很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许多的事情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必定会受益终身。李涛老师说最希望教给学生的东西“就是希望同学们从软件项目管理这门课程中养成好的习惯。”实际上,大多数同学反映从这门课上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正是这些。
 
除了好习惯,李老师认为成功的人往往善于对时间进行合理的把握与运用。时间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公平的,决不会因为个人的差异而不同。高效能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行动,在大多数人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因为行动才能有结果。
 
李老师提醒大家在行动中,时刻要建立质量意识。要做就要做好,而不是追求数量。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慢慢忘记价值,因为价值并不是追求的最终目的,为了追求时间效率和质量,甚至可以付出金钱。
 
朝着成功和卓越的方向努力
 
“成功与每个人的期望值有关,只要朝着目标努力,达到自己满意的值,就是成功。”
 
在问到对成功的理解时,李老师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每个人都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可以谓之成功了,而不仅仅限于个人财富的多与寡。只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保证做到每一天的成功,那在回视走过的路时,就可以会心微笑。对于自己是否成功的提问,李老师幽默的回答:“我不能现在对我作总结,我只能说当我不打算在成功的路上奔波、奋斗的时候,那我会审视我现在的终点是否达是我当初所期望的终点。”
 
当谈到自己到现在的遗憾时,李老师引用了他很喜欢的一本书《从优秀到卓越》里面的话:在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挺好了的时候,往往会停止变革,停止革新,阻碍你成为更好的人。他说自己在摩托罗拉工作的很好,使得创业的冲动不再别人那么强烈,使自己变得不愿冒更大的风险去尝试做其他的事情。他认为相比同龄的那些创业成功的人士,自己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李涛老师还是希望在未来的规划中继续创业的尝试,冒一些风险,否则会觉得遗憾。从这点可以看出,优秀人士如果固步自封,往往也就在自己小有成就的时候停下了前进的脚步,最后也仅仅只是算得上优秀。而从优秀到卓越,永远追求上进才是好的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和心态。
 
【采访手记】好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习惯
 
有句话说: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的肯定是人才。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好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习惯。在与李涛老师的交谈中,不必准备许多问题,你想要的答案几乎都会在他的侃侃而谈中找到,而且往往在你问上半句的时候,他已经会猜出你想要的答案。
 
这一切,应该都源于他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敏捷的思维方式。他对事物的独特分析和观察的视角和头头是道的叙述,总是让人不经意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与这样的老师交谈,无疑是轻松而且愉快的。
我们感谢与李涛老师的相识,感谢我们学院给我们提供的结识机会。祝愿李涛老师和同学们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收获成功。
 
(本文作者:计算学院记者团 唐海燕 杨中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3-16754.html

上一篇: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中科院武汉分院朱耀仲院长
下一篇:走进IBM中国创新中心 感受产业创新氛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