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具体分析,发现物体的受力可分为内力和外力两大类。当内力作用等于零时,在一般情况下物质就无法凝聚。物质无法凝聚,组成“物体”的一定物质散布于整个空间,物质的平均密度等于零,那就等于什么也看不见,即什么也没有,当然也就无所谓物体的时空形象。如果我们用时空特征量r(曲率半径)和R(曲率)(不管是什么相互作用形成的)表征“物体”在时空中的形象,那么,由于此时r=∞,R=0,则与“物体”对应的,表征“物体”形象的特征曲面(时空特征)是一平面。可见,人类观念中的“平面”,如若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几何”就与“物理”及“物体”时空特征有了有机的联系。也就是说,数学中的平面与“物体”没有“时空中的形象”,光学作用效应为零和物质的平均密度等于零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更深刻地说,那就是内力不存,“本体”无依。这就是本体论哲学认定,不存在没有相互作用的“物体”的根本原因。
但物理上物体还有另一类受力状态,那就是外力。物理学指出,当“物体”有内力,但无外力或外力作用之和等于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并规定建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之上的时空坐标是均匀平直时空。物体不受外力,其中包括观测信号作用也没有,理论上讲,人们根本就无法认识它。没有办法认识它,概念上是一个“无”,“无”是“零”的起源。这就是人类约定建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上的时空坐标系是平直时空的精神实质。平直时空还是体现一个理想化的、没有相互作用的世界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用时空的均匀性来说明。牛顿的绝对时空就是一个均匀平直时空,绝对时空是一个没有相互作用的寂静世界。这与没有内力作用,约定与“物体”联系的特征曲面是平面在逻辑规定上是一致的。真空既可以是真正的“无”(如无内力作用的情况),也可以是“有”中的“无”(有内力而无外力或外力作用之和为零),而后者只要相应的条件(一定的外部相互作用)存在,即可“无”中生“有”。相互作用使空间的均匀性遭到破坏,“物”就从其中突现出来,这正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逻辑依据,也是量子场论中粒子在真空中产生与湮灭的哲学基础。
总之,物体的时空特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