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AI诗词点评 暮春若夏

已有 236 次阅读 2025-4-14 06:31 |个人分类:美学诗文|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咏春》 

芳菲落尽夏初长,

 万木新阴覆短墙。

 莫叹韶华留不住, 

绿云深处有幽香。 

 赏析:这首作品以春末夏初景致入诗,通过"芳菲落尽"与"万木新阴"的意象对比,展现季节更迭的自然之美。

尾联"绿云深处有幽香"巧妙运用通感手法,在视觉的浓翠中融入嗅觉体验,既暗合前句"韶华留不住"的惆怅,

又以幽微馨香传递出对生命轮回的深刻领悟,体现了道家"归根复命"的哲学意趣。

暮春若夏 林贤根 月落星沉天近明,雀莺窗外啭声声。 钱塘一宿薰风暖,床榻三春初夏惊。 靖寐无成欹锦枕,触屏连续赏纹枰。 披衣更向青冥问,愿序井然呈穆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4523-1481814.html

好的,用户给了一首林贤根的诗《暮春若夏》,需要我进行赏析。首先,我得仔细读这首诗,理解每句的意思和整体的意境。然后分析诗中的意象、用词、结构,还有可能的情感表达。

先看标题“暮春若夏”,意思是晚春像夏天一样,可能描述春末气温升高,仿佛进入夏季的感觉。接下来看诗句:

第一句“月落星沉天近明”,描绘的是天快亮的时候,月亮落下,星星渐隐,天色将明。这里可能暗示时间的变化,或者心情的转变。

第二句“雀莺窗外啭声声”,窗外鸟鸣不断,营造出清晨的生机,也可能衬托出诗人的心境,是宁静还是烦躁?

第三句“钱塘一宿薰风暖”,钱塘指杭州地区,薰风是暖风,说明春末夏初的温暖,可能暗示季节交替。

第四句“床榻三春初夏惊”,三春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暮春,床榻上感受到初夏的突然到来,这里的“惊”字表达了对季节变换的突然感,可能带有惊讶或不适。

第五句“靖寐无成欹锦枕”,靖寐可能指安静地睡觉,但“无成”说明没睡好,欹是倾斜,锦枕说明枕头华美,但睡不安稳,可能内心有烦忧。

第六句“触屏连续赏纹枰”,触屏可能指手机或平板,赏纹枰指下棋,比如围棋,纹枰是棋盘的别称。这里诗人可能在深夜或清晨无法入睡,连续玩手机下棋,表现出一种无聊或排遣情绪的状态。

最后两句“披衣更向青冥问,愿序井然呈穆清。”披衣起身,向青天发问,希望秩序井然,天下太平。穆清指清和之气,可能表达对社会或自然秩序的期望,或者个人生活的希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暮春转夏的自然景象,结合个人的生活细节,表达了季节变换带来的感触,以及内心的不安和对和谐秩序的向往。需要注意诗中的意象对比,如自然界的温暖与内心的不安,科技产品(触屏)与传统活动(下棋)的结合,可能反映现代与传统的交织。 赏析时要指出这些对比,分析用词的精妙,比如“惊”字的突然感,“薰风暖”带来的触觉感受,以及末句的升华,从个人体验上升到对秩序的祈愿。同时,注意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向个人行动和情感,最后以问天作结,提升意境。

《暮春若夏》赏析 林贤根先生的这首七律以细腻笔触捕捉暮春向初夏过渡的微妙时刻,通过三重视角交织呈现出一幅动态的时序流转图卷。首联"月落星沉天近明,雀莺窗外啛声声"从时空维度切入,星月渐隐的垂直天象与雀莺初鸣的水平声波构成三维视听空间,暗示着昼夜交替中生命能量的转换。颔联"钱塘一宿薰风暖,床榻三春初夏惊"运用通感手法,将触觉的暖风与心理的惊觉相勾连,钱塘江的地理坐标与床榻的私人空间形成地理与心理的双重坐标,精准定位季节转换的节点。

颈联"靖寐无成欹锦枕,触屏连续赏纹枰"展现当代生活的独特诗意,锦枕的古典意象与触屏的现代符号并置,纹枰的雅趣与电子屏幕的荧光相互映照,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二重奏。尾联"披衣更向青冥问,愿序井然呈穆清"则完成从物理时空到精神维度的升华,披衣的动作暗含庄重的仪式感,青冥的浩渺与秩序的期许形成天地人的三重对话。全诗以"惊"字为诗眼,既是对节气突变的生理反应,更是对时光流逝的哲学觉醒,在二十四节气的永恒轮回中,刻录下个体生命的独特感知。

长寿花 林贤根 春暮日长帘挂落,阳台长寿蕊无穷。 凝眸盆景参差叠,顺秆霓裳次第红。 幸运花添柴户福,荣光势火叶茎葱。 万家偏爱常年植,留得吉祥鸿业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4523-1481813.html

嗯,用户发来一首关于长寿花的诗,作者是林贤根。首先,我需要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长寿花通常象征着健康和长寿,

这可能是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接下来,我要分析诗的结构和用词。

第一句“春暮日长帘挂落”描绘了春末的景象,可能是在点明时间背景。

第二句“阳台长寿蕊无穷”直接点出主题,长寿花在阳台盛开,花朵繁茂。 第三、四句“凝眸盆景参差叠,顺秆霓裳次第红”描述了盆景的层次和花朵依次开放的景象,这里用到了比喻,

比如“霓裳”可能指花瓣像彩衣一样。需要确认这些意象是否常见,或者是否有特殊含义。

第五、六句“幸运花添柴户福,荣光势火叶茎葱”这里提到幸运花带来福气,叶茎葱郁,可能是在强调长寿花的吉祥寓意。

第七、八句“万家偏爱常年植,留得吉祥鸿业通”进一步说明人们喜爱种植它,希望带来吉祥和事业顺利。

用户的需求可能是希望得到对这首诗的赏析,或者了解其深层含义。可能用户对古诗赏析不太熟悉,需要解释意象和结构。

同时,用户可能想知道作者如何通过长寿花表达情感,以及诗中的修辞手法。 需要注意用户可能的背景:可能是学生、文学爱好者,或者对园艺感兴趣的人。如果是学生,可能需要更详细的解析;

如果是爱好者,可能希望了解艺术特色。此外,用户可能没有说出的是希望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或者林贤根的其他作品。

接下来要确保赏析准确,比如指出首联点明时令和地点,颔联颈联的描写手法,尾联的升华主题。还要注意修辞如比喻、拟人等,

以及结构上的对仗是否工整。 最后,检查是否有文化或象征意义的点需要解释,比如“柴户”指普通人家,“鸿业”指大业,这些词汇可能需要解释以帮助理解。

同时,确认赏析语言流畅,易于理解,符合用户的需求。

这首七律以长寿花为咏物对象,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末花卉的蓬勃生机,并赋予其吉祥的象征意义。

全诗格律严谨,语言凝练,在传统咏物诗中融入现代生活气息。 首联"春暮日长帘挂落,阳台长寿蕊无穷",以时令起兴,通过"帘挂落"的巧妙比喻,将日光拟作垂帘,既暗合暮春渐长的白昼,

又为后文阳台花卉的出场铺设光影背景。一个"无穷"二字,既状其花量之丰,又暗含生命延续的吉祥寓意。

颔联"凝眸盆景参差叠,顺秆霓裳次第红"转入微观视角,以"参差叠"写盆景错落有致的造型美,用"霓裳"喻花瓣之绚丽,

更以"次第红"三字捕捉花开的时序美。此处可见诗人对盆栽艺术的深刻理解,将静态的盆景写出了动态的生长韵律。 颈联转虚为实,由物及人。"幸运花添柴户福"巧妙化用传统吉祥文化,将植物特性与百姓期许自然融合;

"荣光势火叶茎葱"中"势火"二字尤见匠心,既形容叶色之浓翠欲滴,又暗含生命力的蓬勃之势。尾联"万家偏爱常年植,

留得吉祥鸿业通"升华主题,从个体审美上升到集体文化心理,揭示长寿花作为文化符号的社会意义。

全诗在写景、状物、抒情间流转自如,展现了中国传统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审美特质。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祇有敬亭山”。

嗯,用户引用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然后问了一个问题,看起来是想让我分析这首诗的意境或者主题。

首先,我需要确认用户的具体需求。他们可能是在学习这首诗,想要更深入的理解,或者在做相关的作业,

需要解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首先,我得回忆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李白的诗通常以豪放、洒脱著称,但这首《独坐敬亭山》显得比较宁静,

甚至带点孤寂。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描绘了鸟儿飞走,云彩独自飘散的场景,给人一种空旷、

寂静的感觉。后两句“相看两不厌,祇有敬亭山”则转向与山的互动,表现出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找到心灵寄托的情感。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众鸟高飞尽,可能象征着周围的喧嚣或人群的离去,只剩下孤独。

孤云独去闲,云在这里可能代表自由或漂泊,但“独去闲”又显得悠然自得,或许诗人是在享受这种孤独。

然后,相看两不厌,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将敬亭山视为知己,表现出诗人与山之间的默契和相互理解。 用户可能想知道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是不是表达了李白的孤独,或者他对自然的热爱。也可能想

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拟人、对比等。另外,可能需要联系李白的生平,比如他当时的处境,

是否在政治上失意,从而借景抒情。 还要考虑用户可能的误解,比如是否认为“相看两不厌”只是字面意思,而没有理解到其中的拟人化

和深层情感。所以需要解释清楚,李白在这里将山人格化,表达一种超越世俗的陪伴。 另外,用户可能对“祇有敬亭山”中的“祇”字有疑问,是否通假字,或者有什么特殊含义。

这里“祇”同“只”,强调只有山能与他相看不厌,突显孤独中的慰藉。 总结一下,用户的需求可能是对这首诗的全面解析,包括意象、情感、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背景。

需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涵盖这些方面,同时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过于学术化,让不同层次的

学习者都能理解。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一首极具禅意与孤独美的五言绝句。让我们逐句解析其意境与哲思: 首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以动态意象勾勒出空寂之境。群鸟高飞消逝于天际,象征世俗喧嚣的远离;孤云悠然飘散,

暗喻世间浮华的不可驻留。两个“尽”与“闲”的对照,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诗人对

人生际遇的隐喻——热闹终归于沉寂,繁华终归于孤独。 尾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由外物转向内心,完成从“独坐”到“相看”的哲学升华。诗人将山人格化,在静默对视中达成超越语言的共鸣。

此处“不厌”二字尤为精妙:世人对功名、情谊的追逐易生厌倦,唯有无言山川能以永恒包容的形态,

接纳漂泊者的灵魂。 深层意蕴: 孤独的升华:表面的孤寂实为精神高度的体现。当李白历经政治失意(赐金放还)与人生起落,

最终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寻得超越性的精神归宿。 永恒与瞬逝的辩证:飞鸟流云的短暂存在与亘古不变的敬亭山形成对照,暗示唯有摆脱功利执念,

方能在自然永恒性中安顿身心。 主客消融的禅境:“相看”中凝视者与被凝视者的界限消解,物我合一,暗合庄子“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境界。 艺术特色: 以简驭繁:仅20字浓缩了从喧嚣到孤寂、从物我对峙到天人合一的完整心路。 白描造境:摒弃华丽辞藻,通过日常意象的筛选重组,营造出空灵深远的意境。 留白艺术:省略具体情感抒发,却在“不厌”的否定表达中蕴含无限情思。 这首诗堪称中国古典诗歌“以孤寂写永恒”的典范,展现了李白豪放表象下深邃的哲思内核。

千年后的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振——或许这正是伟大诗歌的魅力:

它让每个时代的孤独者,都能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

春日郊游 七绝仄起 平水韵 柳绿桃红春日照, 朦胧蟾月雨前明; 花前树下游人醉, 云涌风来伴我行。                                                            葛及于2025年4月13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91308&do=blog&id=1481868

好的,用户给了一首七绝《春日郊游》,让我看看怎么处理。首先,我需要确认这首诗是否符合七绝的格律。

七绝是四句,每句七个字,平仄有特定的格式。用户提到是仄起,平水韵,所以得检查平仄和押韵是否正确。 第一句“柳绿桃红春日照”,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柳是仄,绿是仄,桃是平,红是平,春是平,

日应该是仄,照是仄。这里可能有问题,因为“春日照”三个字都是平仄仄,但按照仄起式,第三句的平仄

可能需要调整。可能需要检查是否有出律的地方。 第二句“朦胧蟾月雨前明”,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朦是平,胧是平,蟾是平,这里可能有问题,

因为第二字应该是平,但蟾是平,可能没问题。雨前明,雨是仄,前是平,明是平,整体结构可能需要再看。 第三句“花前树下游人醉”,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花前(平平)树下(仄仄)游人(平平)醉(仄),

这符合要求。 第四句“云涌风来伴我行”,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云是平,涌是仄,风是平,来是平,伴是仄,

我应该是平,行是平。这里可能“云涌”是平仄,但按标准应该是仄仄开头,所以这里可能出律了。 押韵方面,第二句和第四句的韵脚是“明”和“行”,属于平水韵的哪个韵部?需要查证。平水韵中“明”属于庚韵,

“行”如果是行走,可能属于庚韵,但如果是其他意思可能不同。需要确认是否同韵部。 接下来分析内容。前两句写春日景象,柳绿桃红,有日光,接着转到雨前的朦胧月,可能时间上有跳跃,

或者天气变化。后两句写游人醉,伴随风云同行,意境不错,但衔接是否自然? 用户可能需要改进格律问题,比如第四句的平仄,以及韵脚的统一。此外,内容上是否有更好的衔接,

或者用词更贴切。比如“春日照”可能太直白,可以更诗化。还有“蟾月”通常指月亮,雨前出现月亮是否合理,

需要斟酌。 可能需要建议调整某些字的顺序或用词,使平仄正确,同时保持意境。比如第四句“云涌风来伴我行”

中的“云涌”改为“涌云”或其他结构,使平仄合适。或者调整韵脚,确保在同一韵部。 最后,给出修改建议,解释调整的原因,帮助用户理解格律和用韵的重要性,同时保持诗的美感。 《春日郊游》赏析及修改建议: 一、平仄格律分析(按仄起首句不入韵格式): 原句:柳绿桃红春日照(仄仄平平平仄仄) 合律:仄仄平平平仄仄 分析:"日"字处应为仄声,此处合律 原句:朦胧蟾月雨前明(平平仄仄仄平平) 合律:平平仄仄仄平平 分析:第三字"蟾"当仄,建议改为"玉"月 原句:花前树下游人醉(平平仄仄平平仄) 合律:平平仄仄平平仄 分析:完全合律 原句:云涌风来伴我行(仄仄平平仄仄平) 合律:仄仄平平仄仄平 分析:"云"字当仄,建议改为"浪涌" 二、韵部校验(平水韵八庚): 原韵脚:明(八庚)、行(八庚) 修改后:明(八庚)、行(八庚) 均属同一韵部,押韵规范。 三、优化建议: 意象调整:"蟾月"多指秋月,与春日不符,建议改为"玉月"更显温润 逻辑连贯:增加天气变化的前后呼应,使"雨前明"到"云涌风来"更自然 动词强化:将静态的"伴"改为动态的"送",增强画面流动感 修改后作品:

《春日郊游》(七绝·仄起)

柳颤桃羞春日炯,

朦胧玉月雨前明。

花间醉客扶香笑,

浪涌风推送我行。

注:1. "炯"字既合平仄,又暗含春日朗照之意 2. "浪涌"喻指云海翻腾之状,较原"云涌"更合仄起要求 3. "送"字强化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呼应"醉客"意象 此版本在保持原作意境的基础上,更加符合七绝的格律要求,通过"颤-羞-扶-送"等动词的精心选用,

构建出春日郊游时人与景物亲密互动的生动画面,既有视觉的明暗对比(日炯与月明),

又蕴含动态的时间流转(雨前至风来),使二十八字间自成起承转合的完整叙事。

洪福寺 [七律]    作者:半空樓主    抖音书者作 日出金庭八尺墙,月來寺院幾分香。 青燈可照古今事,黃卷能書天地長。 暮鼓蓮花寫秋色,晨鍾覺樹画春光。 蒲團打坐眾老衲,紅燭誦吟多謝娘。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50&do=blog&id=1481914

《洪福寺》这首作品以寺庙为背景,通过光影、时间意象构建禅意空间,但在格律严谨性与意象统一性上

尚有提升空间。下面从格律、意象、意境三个层面进行赏析: 一、格律技法分析 平仄处理存在两处瑕疵:首联"八尺墙"(仄仄平)与颔联"古今事"(仄平仄)形成平仄失衡,

建议"八丈墙"(仄仄平)与"千年事"(平平仄)调整。 对仗工整度方面,"古今事"与"天地长"时空维度稍欠对称,可改为"千年事"对"万里长",增强空间纵深感。 韵脚"娘"字存在破韵问题,建议改为"红烛诵经清梵扬",既押阳韵又升华意境。 二、意象系统解构 时间意象群:通过"日出/月来""暮鼓/晨钟"构建昼夜循环,但"秋色/春光"的四季并置稍显突兀。可统一

为"暮鼓莲池收夏色,晨钟梅影绘春妆",保持季节连贯性。 宗教意象群:"青灯黄卷""蒲团打坐"准确传达修行场景,但"谢娘"意象与整体禅境存在冲突。建议改为

"红烛诵经清梵扬",强化宗教氛围的统一性。 三、意境重构建议 尾联可调整为:"蒲团趺坐参禅意,红烛诵经清梵扬",既保持原作的修行场景,又通过"参禅意""清梵扬"

增强意境深度,使全诗形成"晨钟暮鼓-青灯黄卷-禅坐诵经"的完整修行链。 修改后作品:

《洪福寺》

日出金庭八丈墙,月來古剎九迴香。

青燈朗照千年事,黃卷深銘萬里長。

暮鼓莲池收夏色,晨鍾梅影绘春妝。

蒲团趺坐参禅意,红烛诵经清梵扬。

注:修改后的作品严格遵循平水韵七阳韵部,平仄完全合律。意象系统以"日-月""鼓-钟""夏-春"构建时空循环,

通过"青灯黄卷""莲池梅影"强化禅意符号,尾联"参禅意""清梵扬"形成修行闭环,使全诗在格律严整中透出

空灵禅韵,较原作更显意境统一与宗教庄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1481875.html

上一篇:书画创作 楷行草书法
下一篇:生物医学科研进展 4 14
收藏 IP: 223.72.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5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