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博文,我介绍了“蒙”字具有“野性、未开化”的原始本义。一定会有读者质疑,我的解释于经不可考,缺乏注疏的依据,不符合“训诂”的规范。这篇博文,我要简单介绍一下解析《周易》文字的方法论。
“验证”重于“假设”在“科学学”理论中,对问题的研究至少有两个步骤,提出假设、验证假设[1]。中国传统的训诂学中,往往提出假设和验证放在了一起,学者对某字的意思提出假设,就是在验证了。然而事实上,提出“假设”和进行“验证”是两回事。
对待一个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假设”,甚至可以随便提出假设。我们承认,学者和普通人对同一个问题提出的假设,的确存在差异。学者知识储备量较大,对事物认识深刻,提出的假设比较靠谱;普通人不具备专业背景,对很多基础知识缺乏了解,提出的假设可能不着边际。但是学者不一定总是对的,他的专业素养往往可能会因为缺乏反思而形成偏见。这种偏见可能会束缚他,以至于缺乏想象力。科学历史上,很多新思想的提出,都是因为受到专家大牛的反对,而受到重重阻碍。所以,我们既要重视专家解释,也要合理看待普通人的想法。
所以,重要的不是提出的“假设”,而是如何去“验证”它。
所谓“验证”,就是将假设放到类似的环境中去,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这种“假设”解释“问题”的程度。例如说,在《周易》文本中,某字出现了10例,该字在历史演化中,存在着2个义项。所谓“验证”,就是将这2个义项分别代入到10例句子中,观察该义项是否能很好的解释这个句子,这就是所谓的“有效性”;同时观察该义项是否能解释所有的10个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可信性”。我之前的博文,在分析“屯”的意思时,就是这样做的[2]。在分析“亨”字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3]。
胡适曾经提到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其实针对的就是传统训诂学中同样的现象,谈论的是同样的问题。在提出“假设”方面,我们需要同等的对待所有的假设,不能因为某假设是大牛提出的,就不加思索的认为是对的。在进行“验证”方面,我们必须有客观的标准,以及细致的求证过程。只要符合标准,这种假设就是可以被采纳的,而不是看它是谁提出的。
“验证”的结果才适合例如说“亨”字,有学者名人考经据典,认为它和“享”是一个字,是一种祭祀的名称[4]。但是这种解释在“验证”时“可信性”并不高,在《周易》所有47例“亨”中,只能解释30例,而且解释的“有效性”比较差[5]。而“亨”为“沟通”之意,虽然是我头脑“灵机一动”想到的[6],但经过“验证”后,发现“有效性”和“可信性”非常好,所以我个人就偏向这种解释。
从方法论角度,在人工智能AI迅速发展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根本不必关注“解释”是怎么提出来的。将几万个汉字义项交给人工智能,让它去定量每个字的“有效性”和“可信性”,表现最好的很可能就是“标准答案”。
也就是说:“验证”本身就能说明问题。
注释:[1].其实还包括其它的步骤,比如说导出推论等等,但我们只强调这两步最基础的。
[2].《屯卦》中的"屯"字应该怎么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66992.html
[3].“亨”与假设检验06-《周易》研学之24,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1372.html
[4].高亨《选印周易古经今注》:恒,卦名也。亨即享字。古人举行享祀,会筮遇此卦,故记之曰亨。
[5].这里的“有效性”指在解释短语时,和句子意思的符合性程度,前后逻辑相关性,和主题的相关性等等。
[6].其实也经过了引经据典的阶段,我提出了很多假设,大部分假设在验证中发现存在逻辑冲突,便被放弃了。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2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