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博文是《蒙》卦解析的第四篇,逐字解析《蒙》卦的第二句爻辞。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释字
1.包: 有包裹(动词)或包容的意思。“包”是会意字,外部的包围很可能是“入”字,表示内部;内部为“巳”字,意思尚不明确。有人认为内部是刚成型的婴儿;有人认为是幼虫;有人认为是蛇。《说文解字》认为这个字是象形,描绘人怀孕的样子[1]。我个人不是很认同。因为女人怀孕,“女”字在甲骨文中有很明确的写法,“包”字的篆书没有“女”字,表明和女人相关的可能性极低。退一步说,即使“包”字象形画的是女人怀孕的样子,其表达的意思也不太可能和女人直接相关。我倒是更认同“包”字内部是虫子的幼虫,因此有包裹的意思,引申为包容。至于象形女子怀孕,很可能是“孕”字,其内部明确是一个“子”字。“包”在《周易》中出现七次,没有发现表示怀孕的句子,倒是都和包、裹有关。
“包蒙”中“包”是包容的意思,“蒙”是指野蛮、未开化的人。“包蒙”指接纳、包容野蛮人。
2.纳: 是动词,可能为形声字,也可能为会意字。《说文解字》认为其本义为丝浸湿的样子[2]。这个解释非常令人困惑,因为查询与《周易》时代相近的《春秋》和《尚书》,没有发现“纳”有这个含义的句子。我认为,如果为会意字,可能指将缫(sāo)好的丝收藏起来,“内”字本身就有由外向里的意思;如果是形声字,就很难说了,可能指将丝拧成一股,有融入之意。我个人倾向于前者。缫(sāo)好的丝一定是湿的,这就和《说文解字》对应起来,只是丝缫好后,在古代下一步就应该是收好,在纺织的时候再拿出来。结合“内”字的由外向内之义,其本义可能就是收好的意思。
3.婦: 就是指妻子,该字在《周易》中的意思很明确,是会意字。《说文解字》:“(妇)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3],意思是妻子的职责就是拿着笤帚,做一些打扫家庭的工作。从现代语境来说,这可能被认为是对妇女的歧视,但在古代,这很可能是当时社会对性别分工的共识。
4.吉: 该字是《周易》中的常用字,有时作名词,表示好事;有时作形容词,表示吉祥。
“纳妇吉”不仅指儿子娶媳妇,同时包含着让性格不同的媳妇融入到家庭中去。“纳妇”在后世指为儿子娶媳妇,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个意思就是从《周易·经》中开始的。“吉”是用来修饰“纳”的,表示融入的程度。
5.子克家: 指儿子能够胜任管理家庭的工作。“克”指能够、胜任。
“纳妇吉,子克家”之间是条件关系。一个家庭中,两人原本不了解,生活习惯和日常思维也完全不同。古代妇女基本没受过教育,一些部族的女子更是带有未开化的习性,要想家庭和谐,处理好和媳妇的关系,就需要包容或宽容。如果儿子能够处理好和媳妇的关系,暗示只有包容和宽容对方,才能够胜任管理家庭的工作。这正好和前面一句形成对应,可以将本句看作是前一句“包蒙吉”的举例说明。意思是告诫后辈,要宽容和包容未开化之人,让他们融入到周族之中,就像儿子能够包容媳妇,才能当好家一样。
从该句爻辞中,我们注意到文王和所谓“野蛮人”的关系也许很复杂。文王主张包容或宽容“野蛮人”,说明他并没有如后人想象的那样,将“野蛮人”简单地视为奴隶,而且很可能所谓的“野蛮人”就是同族,不过是在各部落矛盾战争中,被俘虏来扩充部落的。这里就涉及一个话题,原始部落的人是如何看待战争俘虏的?这个话题留待今后论述。
总而言之,文王虽然父族本身就生活在周原,但文王很可能跟随父亲季历,从小在殷都长大,替商王打仗。被册封为侯并来到周原后,文王是自行寻找地方建立城邑的[4]。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从繁华的殷都来到相对落后、未开化的周原,对周文王和追随他的族人而言,周围生活的很可能多是未开化之人。就像如今的中国人从大城市回到乡下老家一样,改造生活环境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注释:
[1].《说文解字》“(包)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婦。褢妊於巳,巳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秊始寅,女秊始申也”。
[2].《说文解字》“(纳)絲溼納納也。从糸内聲”,很难解释其含义。[博雅]入也。[釋名]納,弭也。弭之兩致之言也。[書·堯典]寅餞納日。[傳]餞,送也。日入言送。又[舜典]納于百揆。
[3].《说文解字》“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房九切”《说文解字注》“(婦)服也。亦以㬪韵爲訓。婦主服事人者也。大戴禮本命曰: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敎而長其義理者也。故謂之婦人。婦人,伏於人也。是故無專制之義,有三從之道。曲禮曰:士之妃曰婦人。析言之也。从女持帚灑埽也。說會意。房九切。古音在一部。服古音同”。
[4].请参考《屯·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大意指:已经选择好的定居点,适合居住,适合建立封地,周族可以象大石头那样常久的持续下去。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3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