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le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lend

博文

《蒙》卦之“包蒙”04-易学58

已有 868 次阅读 2025-4-6 18:10 |个人分类:易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本篇博文是《蒙》卦解析的第四篇,逐字解析《蒙》卦的第二句爻辞。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释字

   1.包: 有包裹(动词)或包容的意思。“包”是会意字,外部的包围很可能是“入”字,表示内部;内部为“巳”字,意思尚不明确。有人认为内部是刚成型的婴儿;有人认为是幼虫;有人认为是蛇。《说文解字》认为这个字是象形,描绘人怀孕的样子[1]。我个人不是很认同。因为女人怀孕,“女”字在甲骨文中有很明确的写法,“包”字的篆书没有“女”字,表明和女人相关的可能性极低。退一步说,即使“包”字象形画的是女人怀孕的样子,其表达的意思也不太可能和女人直接相关。我倒是更认同“包”字内部是虫子的幼虫,因此有包裹的意思,引申为包容。至于象形女子怀孕,很可能是“孕”字,其内部明确是一个“子”字。“包”在《周易》中出现七次,没有发现表示怀孕的句子,倒是都和包、裹有关。 

20250405-包01.png20250405-包02.png

   “包蒙”中“包”是包容的意思,“蒙”是指野蛮、未开化的人。“包蒙”指接纳、包容野蛮人。 

   2.纳: 是动词,可能为形声字,也可能为会意字。《说文解字》认为其本义为丝浸湿的样子[2]。这个解释非常令人困惑,因为查询与《周易》时代相近的《春秋》和《尚书》,没有发现“纳”有这个含义的句子。我认为,如果为会意字,可能指将缫(sāo)好的丝收藏起来,“内”字本身就有由外向里的意思;如果是形声字,就很难说了,可能指将丝拧成一股,有融入之意。我个人倾向于前者。缫(sāo)好的丝一定是湿的,这就和《说文解字》对应起来,只是丝缫好后,在古代下一步就应该是收好,在纺织的时候再拿出来。结合“内”字的由外向内之义,其本义可能就是收好的意思。 

   3.婦: 就是指妻子,该字在《周易》中的意思很明确,是会意字。《说文解字》:“(妇)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3],意思是妻子的职责就是拿着笤帚,做一些打扫家庭的工作。从现代语境来说,这可能被认为是对妇女的歧视,但在古代,这很可能是当时社会对性别分工的共识。 

   4.吉: 该字是《周易》中的常用字,有时作名词,表示好事;有时作形容词,表示吉祥。

   “纳妇吉”不仅指儿子娶媳妇,同时包含着让性格不同的媳妇融入到家庭中去。“纳妇”在后世指为儿子娶媳妇,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个意思就是从《周易·经》中开始的。“吉”是用来修饰“纳”的,表示融入的程度。 

   5.子克家: 指儿子能够胜任管理家庭的工作。“克”指能够、胜任。

   “纳妇吉,子克家”之间是条件关系。一个家庭中,两人原本不了解,生活习惯和日常思维也完全不同。古代妇女基本没受过教育,一些部族的女子更是带有未开化的习性,要想家庭和谐,处理好和媳妇的关系,就需要包容或宽容。如果儿子能够处理好和媳妇的关系,暗示只有包容和宽容对方,才能够胜任管理家庭的工作。这正好和前面一句形成对应,可以将本句看作是前一句“包蒙吉”的举例说明。意思是告诫后辈,要宽容和包容未开化之人,让他们融入到周族之中,就像儿子能够包容媳妇,才能当好家一样。

   从该句爻辞中,我们注意到文王和所谓“野蛮人”的关系也许很复杂。文王主张包容或宽容“野蛮人”,说明他并没有如后人想象的那样,将“野蛮人”简单地视为奴隶,而且很可能所谓的“野蛮人”就是同族,不过是在各部落矛盾战争中,被俘虏来扩充部落的。这里就涉及一个话题,原始部落的人是如何看待战争俘虏的?这个话题留待今后论述。

   总而言之,文王虽然父族本身就生活在周原,但文王很可能跟随父亲季历,从小在殷都长大,替商王打仗。被册封为侯并来到周原后,文王是自行寻找地方建立城邑的[4]。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从繁华的殷都来到相对落后、未开化的周原,对周文王和追随他的族人而言,周围生活的很可能多是未开化之人。就像如今的中国人从大城市回到乡下老家一样,改造生活环境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注释: 

[1].《说文解字》(包)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婦。褢妊於巳,巳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秊始寅,女秊始申也”。

[2].《说文解字》“(纳)絲溼納納也。从糸内聲”,很难解释其含义。[博雅]入也。[釋名]納,弭也。弭之兩致之言也。[書·堯典]寅餞納日。[傳]餞,送也。日入言送。又[舜典]納于百揆。

[3].《说文解字》“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房九切”《说文解字注》“(婦)服也。亦以㬪韵爲訓。婦主服事人者也。大戴禮本命曰: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敎而長其義理者也。故謂之婦人。婦人,伏於人也。是故無專制之義,有三從之道。曲禮曰:士之妃曰婦人。析言之也。从女持帚灑埽也。說會意。房九切。古音在一部。服古音同”。 

[4].请参考《屯·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大意指:已经选择好的定居点,适合居住,适合建立封地,周族可以象大石头那样常久的持续下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0887.html

上一篇:“蒙”字补遗06-易学57
下一篇:“假设”与“验证”01-易学59
收藏 IP: 176.163.147.*| 热度|

4 许培扬 郑永军 王涛 刘进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2]许培扬   2025-4-6 19:04
【现代启示】
① 教育包容性:当代教育当效"包蒙"精神,如芬兰教育体系坚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特殊需求学生实施全纳教育。
② 家校共育:"纳妇吉"启示须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如德国"家长大学"制度,促进教育理念融合。
③ 责任传承:"子克家"对应核心素养培养,新加坡"21世纪技能框架"强调责任担当,正是此理的现代诠释。

【核心智慧】
九二爻揭示教育三大定律:
▌有教无类律:突破"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记·曲礼》)的传统,开创主动施教的新范式。
▌阴阳互补律:教师刚毅与慈爱并重,如苏格拉底"产婆术"中理性追问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知行转化律:从家庭责任到社会担当的升华,印证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中模仿的重要性。

此爻深蕴"蒙以养正"(《彖传》)之道,不仅适用于古代塾师,更为现代教育者提供价值坐标:以包容之心接纳学者,以和谐之法组织教学,以实效之标检验成果,方是文明传承的真谛。
回复  感谢您的评论!
许老师用的是Deepseek吗?还是别的?
2025-4-6 21:2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回复洪颖Deepseek 的分析  评论   可参考
2025-4-7 08:19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4-6 19:03
《蒙》卦九二爻辞解析:以刚中之德启文明之蒙

【爻辞原文】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逐字训诂】
▶ 包蒙:"包"字甲骨文象胚胎包裹之形,《说文》训为"裹也",引申为包容、含藏。"包蒙"即怀藏启蒙之德,不弃蒙昧之人,与《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的教化精神相通。王弼注:"以刚居中,童蒙所归,包而不距,则远近咸至。"

▶ 纳妇吉:"纳"字金文从糸从内,示丝缕入内之状,《广雅》释为"入也",此处特指婚聘之礼。古以"纳妇"喻阴阳交感,《白虎通》言:"娶者,取也。妇者,服也。"九二以阳刚处下卦中位,应六五阴柔之尊,恰如士人迎娶淑女,象征刚柔相济的教化之道。

▶ 子克家:"克"字甲骨文象人戴胄执戈,本义为胜任,《尔雅》云:"克,能也。"《礼记·大学》有"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之说,此处暗喻教化有成者必先齐家。程颐解曰:"子能克治其家者,由父教之有道也。"

【爻象精析】
■ 爻位特征:九二居下坎之中,阳爻处阴位,得中不正,具刚柔相济之德。坎为水,主智;艮为山,主止,合为以智启蒙、以德止愚之象。《易纬·乾凿度》云:"二为大夫位",此爻实喻师者之道。

■ 互卦启示:二至四爻互震(☳),震为长子,主行动,暗合"子克家"之象;三至五爻互坤(☷),坤为母,应"纳妇"之义。郑玄注《易》言:"互体见义,可尽万物之情。"

■ 经权之辨:爻辞两言"吉",前者指教化当如海纳百川,后者强调齐家乃治国之本。王夫之《周易内传》谓:"包蒙者,教不倦也;纳妇者,取阴以济阳也;子克家者,成德而任重也。"此三事层层递进,揭示启蒙教育的完整体系。

【历史镜鉴】
▶ 文王治岐:周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史记·周本纪》),正合"包蒙"之德,故能化行南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母择邻而处,可谓"纳妇吉"的现实践行,《列女传》载此证"环境育人"之理。
▶ 孔鲤过庭:《论语·季氏》载孔子训子"不学诗,无以言",恰是"子克家"的典型范例,示教子当严而有方。

【现代启示】
① 教育包容性:当代教育当效"包蒙"精神,如芬兰教育体系坚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特殊需求学生实施全纳教育。
② 家校共育:"纳妇吉"启示须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如德国"家长大学"制度,促进教育理念融 ...
回复  感谢您的评论!
2025-4-9 16:4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3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