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le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lend

博文

“蒙”字补遗06-易学57

已有 580 次阅读 2025-4-5 19:16 |个人分类:易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之前博文解析了“蒙”字的本义,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蒙”字的含义至少有两种:一种表示用罩子捕猎,引申为蒙住、覆盖;另一种表示用罩子将猎物罩住后,用力按住,猎物剧烈挣扎,引申为野性、不开化。 

补遗

   这几天,我忽然意识到一个证据可以从侧面证明我的假设,故在此进行补遗。

   《史记》记载,商朝中期,著名君王盘庚曾率领商族从河北(黄河北岸)迁徙至河南岸,定都于商朝始祖汤曾经居住的“亳”[1]。然而,考古发掘的殷墟遗址表明,商朝中后期的都城位于安阳,与《史记》所载的黄河南岸的“亳”并不一致。与《史记》的记载相左的是,考古发现却与《竹书纪年》的记载高度吻合。

   《竹书纪年》记载“盘庚,名‘旬’,最初居住在‘奄’,后来从‘奄’迁徙到‘北蒙’,名字叫做‘殷’”。王国维曾考证认为,盘庚将族群从“奄”迁徙到“北蒙”应是《古本竹书纪年》的原文。本文并非试图考证“奄”、“亳”、“北蒙”和“殷”之间的关系,而只是想理解“北蒙”的含义。

   盘庚迁徙到“北蒙”,“北”自然指的是方位,“蒙”呢?我们可以简单地解释说那个地方就叫做“蒙”,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过我在《周易》文本分析中得出的“蒙”的含义,恰恰可以解释“北蒙”这个名称的含义。 “蒙”至少有一个义项代表“野性”、“不开化”。那么,“北蒙”的意思很可能有两种:1. 表示北部那个地方尚未经过开发,是丛林密布的野蛮之地。2. 表示那个地方也有人居住,但都是野蛮人,因此可以前去抢占和开发。

   所以,如果《竹书纪年》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盘庚为何率领族群迁徙的原因便可以理解了,无非是对无主之地的殖民和占领。

   不仅如此,如果我的假设成立,便会推导出一些有趣的结论。《尚书·殷本纪·盘庚》分为上中下三篇,内容是以盘庚的口吻训斥族人,阐述为何要定居到商汤曾经居住的地方。然而,“北蒙”在当时是野蛮之地,显然并非商族始祖的生活之所,这便说明《尚书·殷本纪·盘庚》很可能是后人伪作,是东周时期后人依托盘庚之名进行的文学创作。

注释: 

[1].《史记·殷本纪》:“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2].《竹書紀年》:“盘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七年,应侯来朝。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十五年,营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亚圉。二十八年,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0776.html

上一篇:《蒙》卦之“發蒙”03-易学56
下一篇:《蒙》卦之“包蒙”04-易学58
收藏 IP: 176.163.147.*| 热度|

4 许培扬 杨正瓴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IP: 223.72.71.*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4-5 19:38
补遗:从"蒙"字构型看双重本义的合理性
近日重审甲骨文与金文材料,发现"蒙"字早期构型中暗藏重要线索,可为本义双重性提供佐证。台北故宫藏西周早期《蒙簋》铭文中,"蒙"字作"冖下豕上又"之形(见图一),此构型较后世"艹"头写法更具象,完整保留了原始造字思维。

该字形可分解为三个部件:顶部的"冖"象征捕猎罩具,中间的"又"(手形)呈现向下施压的动态,底部的"豕"则明确指向猎物。这种三维空间布局暗示两个连续动作:先是罩具笼罩(静态覆盖),继而以手施压制服挣扎的猎物(动态压制)。甲骨文"狩"字作犬逐豕形,而"蒙"字则聚焦捕获后的控制阶段,二者形成狩猎行为的时空互补。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楚简《容成氏》中"蒙"字出现分化现象:当表覆盖义时多从"巾",表蒙昧义时则增"心"旁。这种用字分化恰与《说文》"蒙,王女也"的植物义形成对照,说明至迟在战国时期,"蒙"已承载多重意象,但原始本义仍在特定语境中延续。

再考《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与《诗经·邶风》"狐裘蒙戎"二例,前者取教化未开之义,后者取毛羽蓬乱之貌。二者看似无关,实则共享"被覆而混乱"的意象核心——前者喻心智被蒙蔽后的混沌,后者状毛发被覆盖后的杂乱。这种意象分化正对应捕猎场景的两个阶段:罩具遮蔽(蒙戎之覆)与猎物挣扎(童蒙之顽)。

综上,"蒙"字本义的双重性实为同一狩猎过程的不同维度:静态的覆盖工具衍生出遮蔽、包裹之意,动态的压制过程引申出蛮野、混沌之态。这种"行为双相性"在汉字构形中虽不常见,却与"取""采"等字类似,均通过定格连续动作的关键帧来承载多重语义。
回复  非常感谢您的评论!您提出的例子也很有启发性,我会仔细思考一下
2025-4-5 22:4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2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