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英雄儿女》的胶片在黑暗中转动,银幕上炮火连天的画面与老屋墙上的家谱重叠在一起。王成“向我开炮”的呐喊声尚未散去,我的思绪已飘向那个血色黎明——1947年的清风店战役:我的爷爷——秦吉法,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班长,在满城郊外的麦田里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凌晨,而他的血脉却在我父亲、在我身上延续,如同他未竟的理想在新时代以另一种形式绽放。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爷爷的故事是刻在家族记忆里的浮雕。老爷爷作为村支书,亲手将自己的独子送上战场;参军仅三个月的爷爷,在掩护受伤战友时被子弹击中头部。这些细节经过七十余年的讲述,依然锋利如新,每次触碰都会在心上划出新鲜的伤口。清明时节的细雨里,我仿佛又看见小学老师带着我们为烈士扫墓的场景,那些朴素的教诲“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要报效国家”,早已化作基因密码融入血脉。
战旗之所以美如画,不仅因为英雄的鲜血染红它,更因为每一代人都用自己时代的颜料为之增色。爷爷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烽火版本;而在实验室通明的灯光下,这句古训正被改写为“科技强则国家强”的和平篇章。从清风店的枪声到实验室的仪器嗡鸣,从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到智慧结晶铸就的科技长城,保家卫国的方式在变,但那份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在爷爷长眠的祖坟地不远处,如今矗立着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玻璃幕墙大厦。这奇妙的时空对照令人感慨:若爷爷泉下有知,定会欣慰地看到,他的后代不必再以血肉之躯抵挡子弹,而是用智慧与创新守护这片土地。学术论文里的理论模型与多维度实验验证,何尝不是新时代的“英雄赞歌”?实验室里突破的每个技术瓶颈,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清明时节的追思让我懂得,英雄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爷爷那代人在枪林弹雨中展现的勇气,正转化为我们这代人在科技“卡脖子”困境中的突围力量。当我甘坐冷板凳静思大地震物理预测之道时,常常想起爷爷在战火中掩护战友的决绝——虽然战场不同,但那份为集体牺牲小我的精神内核却一脉相承。
暮色渐浓,电脑屏幕上的实验数据与电影结尾的朝阳重叠在一起。我忽然明白,从烽火岁月到科研之路,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脚步从未停歇。爷爷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换来了站起来的中国,而我们的使命是让这个国家在科技领域真正强起来。这或许就是清明的真谛:在缅怀中汲取力量,将记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让英雄的精神在每个时代都能找到最鲜活的注脚。
参考(略)
1/1 | 总计:6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2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