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地球科学苑-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

博文

纪念闫罗彬博士 精选

已有 7017 次阅读 2024-11-16 15:08 |个人分类:地学科普|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纪念闫罗彬博士

11月12号上午,在地质出版社的大地书院开会时,收到一条消息:《丹霞山青少年研学手册》被评为国家林草局2024年优秀科普作品。这是一本由多位作者共同编写的地学科普读物,西南大学副教授、年青的地理学家闫罗彬博士是第二作者,今年才37岁,我一直称他为小闫。小闫年轻有为,在中山大学读研时,跟随彭华老师做了许多丹霞地貌的研究与科普工作,入职西南大学地理学院后,他和他的同事、学生一起,又发表了多篇丹霞地貌方面的论文,很快升为副教授,是丹霞地貌领域非常出色的科学家。我和小闫就是在丹霞地貌的科普过程中相识的,几乎所有交往都是与丹霞地貌有关的科普事情。

今年初,小闫确诊得了急性白血病,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我是在6月7号才知道这个消息的。那天我在大同出差,下午5点,丹霞山管委会陈昉主任电话中告诉了小闫患白血病并要在廊坊一家医院做骨髓移植的事情。

原来,他在去年末就已经感觉身体不太好,2024年2月11日(龙年初二)被明确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0复发难治型)并伴有严重肺炎,2月12日住进重庆市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化疗期间反复发烧和双肺感染,病情未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4月5日转入位于廊坊市的血液病专科医院—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继续接受化疗,但病情仍未缓解,最后只能采取骨髓移植的方法。陈昉主任电话中告诉我,已经找到了比较理想的骨髓移植配型,一个是小闫的表弟,另一位是志愿者。

我赶紧给小闫打电话,没有接通。晚上9点多,他给我打来了电话。他讲话已经比较吃力,但能够听得出,他当时还满怀信心。我和他聊了6分多钟,主要是在为他打气。一个多小时后,我又和他通了电话,询问他的治疗费用,他特别肯定地告诉我,费用问题已经解决了。我半信半疑,最后还是天真地相信了。

6月14日,医生为小闫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手术非常成功,7月17日,他给我发来微信:“苏老师,我今天出移植仓了。现已经转到普通病房了,观察一周后就可出院回家了。感谢您的关心和帮助”。消息的结尾还附上一个笑脸表情。接着又告诉我,“医生建议在廊坊医院要住上4个月,可以方便定期检查,之后就可以回工作岗位了”。第一时间,小闫还在想着工作,想着丹霞地貌。

知道小闫骨髓移植成功的人不只我一个,大家可能都希望着奇迹的发生。

从7月17日到11月12日,还不足4个月。我一直幻想着小闫在向着完全康复的道路上快步前进。

12日中午,当听到《丹霞山青少年研学手册》入选国家林草局2024年优秀科普作品时,我马上想到还在与白血病魔抗争中的小闫,立即给他打了电话。铃声响了多次,没人接听,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但我还是心存侥幸,希望小闫平安无事。

13号下午,在微信群看到了为小闫筹款的水滴筹信息,立即感觉不妙。随即在网上搜到了小闫在河北地质大学的同学、小闫在西南大学的同事分别发出的筹款消息和小闫的家庭介绍,我才知道小闫的病情早已进入了非常严重的阶段,11月份已经不能打电话了。同时,才知道小闫的家庭经济条件十分艰难,今年的医疗费已经突破百万!小闫有一个同胞弟弟叫济彬,本来准备用弟弟的骨髓进行移植手术的,但检查身体时发现弟弟有严重的肾病,5月28号确诊为肾上腺癌,且病情恶化速度奇快,7月16日就早于哥哥离世了。而7月17日小闫骨髓移植成功从无菌仓转到普通病房时,只知道弟弟病了,完全不知道他的弟弟在他出仓前一天已经离世。

在西南大学工会的一份募捐文件中知道了一些细节:早在今年7月份,小闫因治病个人负担的费用就达到了103万元中,其中约80万元为借债。这次,小闫又一次危在旦夕,而要进一步治疗,至少再需要几十万元。兄弟二人巨额的医疗费,他的父母未来如何应对?下午,我还不知道小闫的具体情况,只能通过微信,表达一下关心。当天晚上,我是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睡。

14号下午,接到科学网编辑周芳羽老师的消息,我的一篇博文入选了科学网博客10月份的月度十佳,而我立刻想到的是,能否通过科学网为小闫募集一些治病的费用。下班到家后,我主动联系了芳羽老师,商讨着用什么样的方式。我手头上有丹霞山管委会专门为我送来的100本《丹霞山青少年研学手册》,本来是为了在丹霞地貌科普讲座中当作礼物免费发放的,我设想是否可以通过在科学网“卖书”的方式为小闫筹集一点点治疗费。于是,我给丹霞山管委会陈昉主任打了电话,她告诉我,小闫已经于14日晚9点多去世了。

15号,与闫罗彬博士相关的微信群中,到处都是纪念这位优秀才俊英年早逝的消息。下午,在一个微信群中,小闫父亲通过小闫的微信号向大家表示了感谢。顺着这个线索,我联系上了小闫的父亲,了解到了最终时刻的一点信息:13号,小闫是在救护车的全程护送下从医院到达家乡的,晚上9点29分在他的出生地走完了这简短但非凡的生命历程。

小闫在临终前,始终挂念着对他提供帮助的人。他还把他所知道的借款或捐款情况一笔一笔列了出来,多次嘱咐他的父亲要尽可能把这些钱还上,特别嘱咐要把他的学生们的借款还上。

我从小闫父亲处要来了这个表格,做了一下初步统计,列在这个表上的款项共121万多元,其中医院及骨髓志愿者42万多元,剩下近80万元都是从同学、同事和家乡的亲朋好友借来的或者是大家的捐款。这些肯定不是全部,因为住院治疗过程中,小闫很多时间无法知道所有的捐款或借款。而小闫的弟弟在生前还曾花费十多万元。

小闫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父母还在,为他治病欠下的巨额债务还在。所以,我想把手头上有限的这100本《丹霞山青少年研学手册》不再当作免费发放的礼物,而是按照出版社的定价卖给有心帮助小闫父母的读者,全部书款将转交给小闫的父亲。

小闫在丹霞地貌等领域上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大家可以到百度上搜索有关闫罗彬的报道和视频,他大学时代的同学和西南大学的同事在为他筹款的说明中也有这方面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了。

闫罗彬博士安息!

2024年11月16日

===========================================

以下几段文字,来自闫罗彬的讣告,内容虽然不多,但非常宝贵。

闫罗彬生前的各位亲朋好友大家好!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告知大家闫罗彬于2024年11月13日晚上9时29分在邢台老家去世,享年37岁。按照老家风俗,葬礼将于11月16日上午举行。

在患病期间,闫罗彬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帮助,对此他一直心怀感激。他赞叹人性之善、时时刻刻将大家对他的帮助挂在嘴边。他曾经是那么坚定地说一定会好起来回报大家的恩情,最后他还是食言了。

不过他的人生是精彩的!他曾踏平满地荆棘,为自己种上了花。他心中有理想、有抱负、有热爱。他的善良、正直、勤恳、认真、负责、坚毅被身边人铭记。他永远活在我们家人的心里。

只是下一世我们希望他换一种活法,他的人生不必精彩,只求平安喜乐、无病无灾。就像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期待地那样-做一个爱种菜的闫小彬。“未必有所成才算活着,只喜欢看天空、散步、吃披萨的人生也很好。”

============================================

闫罗彬的简历

l  出生日期:1987年11月14日(身份证号是130582198711141617,其中的月份和日期实际是阴历,真正的出生日期是1988年1月3日);卒于2024年11月13日。

l  出生地: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李村乡东户村南北街7号。

l  2007.09-2011.07:就读于河北地质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l  2012.09-2017.07: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硕博连读)。

l  2017.07-2018.08: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后,导师:彭华。

l  2018.09—至今: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其中于2019年曾在爱丁堡大学(英国)地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导师:Mikael Attal。

闫罗彬参与编写的《丹霞山青少年研学手册》封面

《丹霞山青少年研学手册》封底,定价78元

闫罗彬博士在丹霞山地质博物馆做科普报告

以下是网上的部分资料链接:

天妒英才!他于晚上9时29分离世,年仅37岁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5771513468469370

西南大学37岁副教授离世,来自农村,用生命诠释苦难、坚韧与善良

https://news.qq.com/rain/a/20241115A05ESI00

37岁青年学者离世:从贫困到丹霞地貌专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

https://www.sohu.com/a/827027676_121956422

中国丹霞申遗成功10周年 | 丹霞地貌基础研究(对话青年地理学者闫罗彬)

https://www.sohu.com/a/411424804_1200545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1460280.html

上一篇:大兴安岭的秋日狂想
收藏 IP: 117.129.68.*| 热度|

28 王涛 尤明庆 王从彦 张晓良 张忆文 贾川 李学宽 段含明 周少祥 许培扬 焦霓 杨正瓴 郑永军 李得建 徐长庆 木士春 崔锦华 蔡宁 杨盛东 史晓雷 刁空非 武夷山 聂广 唐凌峰 汤敏骞 刘跃 李建国 guest062022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