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人工智能中的“剑”与“桥” 精选

已有 4559 次阅读 2024-11-14 11:06 |个人分类:2024|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灵曾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本科生,若把图灵机看成是打破人工智能的一把利剑的话,那么图灵测试则像是联系人、机、环境的一座桥梁。在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中,“剑”与“桥”是两种形象化的比喻,用来描述不同类型的智能系统与其作用方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技术哲学和操作模式:

一、剑:主动出击的智能

“剑”通常代表着一种主动、精确和高效的智能行为。它强调智能系统在环境中扮演的直接和果断的角色,能够主动做出反应并执行复杂的任务。剑在这个比喻中象征着系统的攻击性或自信,能够在特定情境下以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

  • 主动决策:剑代表的是智能系统主动做出决策,去影响或改变环境。

  • 精确执行:系统具有强大的计算、分析和操作能力,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精准的干预或解决。

  • 自我驱动:这种系统通常是自主的,依据其设计和规则自主执行任务,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不依赖人类的干预。

  • 高效性:目标是高效解决问题,优化系统的执行和输出,注重结果导向。

用于手术、军事或工业领域的机器人,它们根据预定的任务或者实时感知进行自主操作。例如,手术机器人可以在无干预下执行精密的手术操作。自动驾驶汽车中的智能系统在感知环境(道路、交通标志、行人等)后,能够主动做出决策,如加速、减速或避让障碍物。

二、桥:连接与协调的智能

“桥”则代表了一种协调、连接和促进沟通的智能行为。它强调智能系统的作用不仅仅是自主执行任务,更是在多个主体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信息流通和协调工作。桥的比喻象征着系统在多个实体之间架起沟通的渠道,促进信息、资源和决策的共享与协作。

  • 协调与调节:桥的智能系统并不是直接主导或执行任务,而是协调和调节不同的元素(人、机器、环境)之间的互动。

  • 信息传递:作为信息的流通和转换通道,桥型智能系统强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确保各方能够基于共享信息进行决策和行动。

  • 中介作用:桥通常在系统内外部之间担任中介角色,促进多方合作并确保高效的信息流动。

  • 适应性:桥的智能系统可能更具适应性,它需要根据不同情境调节自己在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方式。

  • 如智能家居系统中各种智能设备(如空调、灯光、音响、安防系统)通过智能家居平台(如智能助手)相互连接与协调,形成一个智能环境。家居系统本身并不主动控制每个设备,而是通过协调不同设备之间的行为,帮助提升居住者的生活体验。在智慧城市中,信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数据平台流动,桥型智能系统负责协调城市内不同系统(如交通、能源、水务等)的互动,确保它们能高效运作并互通有无。

三、两者之间的对比与关系

  • 主动与协作:剑型智能偏向于主动控制和精确执行,而桥型智能则更强调协调、沟通与信息流通。

  • 任务驱动与系统驱动:剑型智能更倾向于直接执行任务,解决具体问题,强调系统内部的高效性;而桥型智能更侧重于多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协作和信息共享,强调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 局部与全局:剑型智能往往更注重局部的精准执行,而桥型智能则关心整个系统的协同和全局优化。

在现代的智能系统中,这两种智能往往是互补的。在一些复杂的系统中,“剑”的作用可能体现在系统中某些部分的高效精确执行,而“桥”的作用则体现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与连接。如在一个智能工厂中,可能有机器人(剑型)在生产线上执行高效的组装工作,同时有一个中央调度系统(桥型)在整个工厂内协调物料、资源和任务分配。自动驾驶系统中,车辆可能依赖于“剑型”智能做出精准的路径规划和动作执行,同时通过云平台与其他车辆和交通基础设施共享信息,实现更高层次的协同和安全。

“剑”与“桥”代表了人机环境系统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智能,但它们并非对立或互斥,而是相辅相成。在设计和应用现代智能系统时,往往需要结合两者的优势,既要有高效、精准的执行能力(剑),也要有协调、连接与信息流动的能力(桥),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需求。

mmexport1565970688761.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459980.html

上一篇:机器能否作为主体或变体?
下一篇:别不好意思承认:我们都已经是人机混合体了!
收藏 IP: 123.119.249.*| 热度|

3 王涛 郑永军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