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汤加举行的第53届太平洋岛国论坛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指出了目前海平面的上升幅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警告我们海平面的上升很可能就会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联合国拥有非常多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的资源来研究这种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平面的上升,因此他们发出的呼吁是非常权威的,准确性也非常高。这也就意味着留给人类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时间应该是不多了。
那么怎么去应对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威胁?首先就是要确定哪些地方是最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按照各个地区的海拔高度来看,中国沿海地区属于最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在中国沿海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沿海地区拥有很多城市人口密集的城市。很多城市的海拔高度只有10m左右,因此当海平面上升10~20m的时候,这些城市极有可能被海水所淹没。已有的考古发掘的证据表明,在大约43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一次非常严重的洪水,导致繁荣的良渚古城被淹没,人类文明因此而中断。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以及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来看,这次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洪涝灾害应该远远超过4300年前的那次大洪水。
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洪水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被动的方式就是任由海平面的上升淹没沿海的城市,然后这些城市的人类向海拔比较高的地区撤退,然后在海拔比较高的地区重建城市。毕竟在全球南北极冰盖的冰量是有限的,在整个海平面上升了六七十米以后,无论全球的气温怎样上升,海平面都会稳定下来。这种被动的方式其优点当然就是在目前的阶段可以少做事情,没有那么多的烦恼,似乎也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毕竟所需要的建设会消耗一定数量的水泥,钢筋等等材料。但是一旦人类撤退到了海拔比较高的地区,重建城市的时候,自然又会产生大量的资源的消耗,并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到大气层当中,从而造成全球气温的新一轮不可逆转的上升。因此这种被动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
主动的方式就是现在立即行动起来。这些主动的方式则包括主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自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制定以来,全世界都在努力的做这一个工作。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工作做的非常不错,比如已经提前5年实现2030年清洁能源目标,正在向碳达峰,碳中和这些目标快速前进,为全世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古特雷斯也指出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完全是人类所造成的。相信这样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要马上逆转过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全球气温的上升幅度将会比较长时间保持在1.5℃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全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幅度会不可避免达到10m以上,且人类会面对更多极端恶劣天气灾害,包括强烈的风暴以及海啸等等。日本在前段时间发出过大地震预警实际上都是应对这种灾害性的气候变化一种主动的措施。
因此除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之外,我们应该还可以做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国沿海地区建设一条长达几千公里,宽度达1km左右的防洪大坝。这一个大坝的建设应该能够把海平面的上升幅度所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比较小的范围之内。
建设这座大坝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主要基于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意味着目前建设这种规模庞大的沿海大坝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同时因为这些大坝都是建立在比较平缓的地面上,所需要的技术肯定比建设三峡大坝这么复杂的工程要简单很多。
第二,在中国古代就有过建设这么大工程的先例,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万里长城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修建好了,在明朝的时候又重新进行了修建。
第三,从经济方面来考虑。在古代由于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导致秦朝修建长城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不过到了明朝以后,由于市场经济足够发达,长城的修建反而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社会当中,建设这么长的一条大坝会有效促进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四,中国古代就有很先进的治理水患的经验。远自5000年前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古人类就在杭州湾这一地区建立起了一个非常辉煌灿烂的良渚古城。整个良渚古城内围达到3k㎡,而外围达到100多平方公里。利用石器时代的技术,这些古人类就已经建起了长达几百公里的水坝,有效地调节了水流,防止了洪涝灾害,并使整个良渚古城的繁荣保持了1000年的时间。到了秦代则修建了灵渠、都江堰这样的伟大的水利工程,隋朝的时候又修建了大运河。可以说在中国沿海地区修建这样几千公里长的大坝是中国传统水利建设文化的延续。
第五,建设这样的大坝也是减少碳排放的一项有力的措施。虽然在建设大坝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一些额外的碳排放,但是保护了大量人口密集的城市,避免了大量的城市重建的工作。毕竟每一个城市重建的过程都会导致碳排放的快速增加。
当然,考虑到海平面的上升还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毕竟还有一些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我们还不是完全清楚。另外在未来的十几年当中,也许会有奇迹出现,也就是人类忽然找到了一种零碳排放,降低全球平均气温的方法。但不管这种奇迹是否会发生,我们都还是可以开始准备这种大坝的建设工作。首先就是现在应该可以立即进行规划设计的工作了。然后就是可以先行在一些比较低洼的地区建设几座高度比较低的大坝。在整个工程开始进入良性循环之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沿海的海岸线。大坝的宽度之所以是在1km左右,主要就是考虑到对于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来说,全球的海水供应可以说是无限的,所以一旦大坝出现决口这样的问题,海水的涌入就是难以阻挡的。所以建设的宽一点,应该可以让大坝更加牢固一些。同时更宽的大坝还可以起到其他的作用。比如说可以在大坝上建设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等,实现沿海地区更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另外在海平面稳定下来之后,在大坝上还可以建设居住点。就像良渚古城时代,内城的大坝建好之后,逐渐的就有人口迁移到大坝上面,然后在上面建造房屋进行居住。
这样一座大坝的建设,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建的比较低一些。在之后海平面上升的时候逐渐的加高。当然也可以一次性建设几十米的高度,这样可以更早规划大坝的其他一些用途。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构想。按照联合国的倡议,让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我想这样的一个构想是符合联合国的这个倡议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我们的积极思考,提出更好更有效的方案来应对这种人类造成的全球气温的上升,进而引起的海平面的上升所带来的灾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8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