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而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shift 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再想一想

博文

拙作《时间里的世界》出版 精选

已有 5406 次阅读 2024-7-12 17:2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拙作《时间里的世界》终于付梓出版,内心既有了结一件大事的轻松,也有几分忐忑。这本书不是我的第一本书,几年前,我曾经和邓见辽、徐震一起翻译了频标领域的经典著述《频标:基础与应用》,这是第二本,也是我独立撰写的第一本书。相较前一本的翻译,那本书要求文字和理论推导的准确性,只要一边写,一边仔细检查就可以了。而这本书则需要自己完成全部的构思、组织与撰写,这既是一种自由,也是一个难题,写作的难度要大的多,要查阅相当多的资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个煎熬,那种滋味,是既不想再次经历又常常回味的感觉。现在,写书是一种花费极大经历但表面收益并不明显的苦差事,但也是一种在知识中穿梭的享受与乐趣,可能和我感同身受吧。我的师弟,浙江大学的颜波在这段时间也译著了一本,著述了一本学术专著。

我的科研方向是原子喷泉,我的导师王育竹先生在我读研究生时把我引入这个方向,就再也没有改变过。我在科研之余也尝试做点科普,慢慢从开始的原子钟拓展到计时的许多领域,并且有了写本科普书的念头,正好上海科技出版社找到我,于是就答应写作此书。开始动笔以后,才知道写书比科普讲讲麻烦得多。最后硬着头皮总算完成了。

本书写作始于2021年,一多半的内容完成于2022年疫情封控的那几个月,否则一定会拖延更长的时间。国内这几年的发展挺快,时频计量、原子钟、原子重力仪等领域又取得了新的进步,例如书中介绍的科大卢征天老师的“测水”的工作又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都没有体现在书中,不免有些遗憾。在本书完稿后,我在阅读时又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知识,遗憾没有加入书中。例如在冯时著述的《中国天文考古学》中,认为“龙”的古体来自二十八星宿中苍龙七宿的观点,可以用造字时间证明我国星宿划分的时间比原来认为的春秋战国时期早很多,如下图。另外,近年来,通过基因突变判断物种演化的“基因测年法”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于该方法,科学家描绘出物种间的亲疏关系及其在地球上传播,特别是人类这个物种在数十万年的时间里,从地球的一隅迁徙到整个地球的波澜壮阔的迁徙史。当我意识到这也是计时的一种方法与应用时,本书已经处于校验阶段,已经不允许我做比较大的修改,我在书中加一小段这部分内容,终究还是有些遗憾,本来应该讲得更详细一些。

2 我国古代甲骨文、金文中的“龙”字与二十八星宿中苍龙七宿的比较(《中国天文考古学》图6-26)它说明我国古代的天文与造字有某种联系,它们相互印证,可以推断我国古代星宿划分的最晚时间。

正如本书后记所述:“有关时间的科普是一门显学,既有像《时间简史》这样畅销世界的名著,也有大量其它书籍”,如果我们阅读这些科普书籍,他们往往会提及欧洲古代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的话“对于时间,如果没有人问我,我知道它是什么,如果有人问我,我就不知道它是什么了”。这段似乎说了等于没说的话,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一方面我们对时间非常熟悉,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身边;另一方面,我们对它并不了解,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会怎样演化;离开物质,时间和空间是否存在。关于时间的研究是最基本最高深的物理问题和科学问题。对于介绍这些问题的书籍,我看得似懂非懂,有些内容也不太信服。我写这本书,只是想介绍我可以理解和认识的时间,从有用性和技术角度去理解是不错的视角,因此本书“以实用性的计时为牵引,从社会需求、科学基础、技术实现等角度介绍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和应用的发展脉络,并比较完整地呈现这个脉络背后的逻辑链条。也就是说,在回答‘怎么样’的同时,也力求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我写本书的出发点,不知目的是否可以达到。另外,我注意到对我国古代的计时往往记录于比较专业的著作中,西方的科普书籍,甚至我们自己的科普书籍,都对我国古代的计时有某种程度的忽视,本书用相当的笔墨介绍了我国古代观象授时的内容,希望能以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我也把我们与西方的古代纪时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非常有意思,可以看到时空观在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必然性和各种文明的独特性。

“时间”太哲学了,太高深了。它是盛放我们人类认知的容器,我们一切的认知都是以“时间”的存在为边界的,这也意味着对于“时间”的本质,及它以外的世界,我们差不多一无所知。正如前面讲的,我写本书的初衷本来就不想探讨这些,而从计时——量化时间的角度介绍时间,这是我们可以认知、比较容易理解的“时间”的一些特征。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等,本人研究的只是这些知识的一隅,更多的内容是本人知识的边界,却是别人所擅长的,介绍这些内容需要查阅许多资料,向许多学者请教,我非常庆幸找到了对的人帮我改正了许多错误,如果这些错误在书中保留,我一定会非常汗颜。我也相信,并不是本书的每部分内容都得到了这样的帮助,类似的错误书中一定还有,希望有人指出。

拙作《时间里的世界》终于付梓出版,内心既有了结一件大事的轻松,也有几分忐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265-1442073.html

上一篇:游周公观景台
收藏 IP: 119.78.237.*| 热度|

13 郑永军 贾川 张学文 黄永义 史仍飞 武夷山 崔锦华 晏成和 周忠浩 史晓雷 汪运山 杨正瓴 guest198812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