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q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qiu

博文

研究生如何快速进入状态,少走弯路 精选

已有 3393 次阅读 2024-6-19 18:5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很多同学刚进研究组,老师给了一些论文资料,然后要求同学自己回去好好看,然后看在一段时间后讲解自己对文章和领域的认识。但是很多时候一部分同学很难很快进入状态。导致很多时候,老师觉得给了很多时间,怎么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也没有弄明白,从而对有些同学产生一些看法。而同学却又会觉得,怎么老师对刚入门的学生要求就这么高,自己需要更多时间来理解一些问题,而且同学们有时候可能会觉得老师安排的任务是远超负荷,并认为老师的要求过于高了。那么研究生如何快速地解决老师对自己的期待与自己的学习进度与老师期待不符的矛盾呢?

我想有以下的一些建议给到刚入学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对遇到相同情况的同学能够有所启发:

1. 调整心态:研究生心态

同学们在准备考研究生的时候,就应该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为研究生的状态;研究生的学习相比于本科阶段的学习差异巨大,早已不是选好课、按步就班上课、平时作业好好做一下、期末时突击复习复习,就能够取得好的成绩的。对于很多研究组来说,尤其是需要开展实验的方向,如果不主动地钻研,只是机械地重复实验,那么不论你平时实验做得有多么辛苦,没有合理的数据产出,那么还是难以达到学校、学院要求的论文发表要求;那么也很难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被认为是优秀的学生。

所以首先是要调整心态,读上了研究生,那么需要转变为研究生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接到的学习和实验任务。老师不会给你布置非常具体的任务,一般只会给一个方向,描述需要达到的效果,中间怎么实现需要同学自己努力去实现。

心态上调整对了,就至少能够理解遇到各种困难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这些困难很多很难在课本里找到直接解决的方案,不必要因为遇到困难就怀疑是不是自己能力有问题。调整好心态,就能够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而不是觉得困难太大而认为是老师要求过高。

 

2. 对自己负责,也对课题负责,多反馈

一般情况下老师安排下去的任务,不管是学习任务,还是实验任务。老师都期待能够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有所反馈,而不是课题任务布置下去后,石沉大海。

不管是任何的正向进展,还是遇到的具体困难,还是可以调整的方案,及时的反馈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能够对项目的完成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的,学生个人能力也在这过程中快速地提高。至少对于我而言,我认为在任务推进的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助力于高效、高质地完成课题任务

如果缺少反馈,甚至没有反馈,老师无法了解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也无法给出具体指导,这样很多时候会导致最终方向产生很大偏差,可能做出来的内容根本不是需要的。

有一些学生很担心打扰老师,总是想把任务或材料完成到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一个状态再去呈现,但实际上这种方式非常不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自己做得很辛苦,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向,很可能方向都走偏了。

从老师的角度,希望在一个预期的时间里完成某些任务,不希望学生走太多的弯路,这也是老师引导学生的意义所在,通过学生对课题的不断反馈,及时地给予合适的指导意见。对方向正确的,鼓励深入;对课题有跑偏的,及时往回纠正;这样才能够在学习期限内达到,乃至超出学校、学院的毕业要求。

 

3. 事情先做起来,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之前我也专门写过相关的博文。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期待也比较高,感觉自己有很多精力想要好好学,但是由于基础的薄弱,一时间又无法支撑自己的期待。所以要调整心态,先把事情做起来,避免自己内耗。之前的博文总结了几条建议(感兴趣可以找:避免“完美主义”造成的精神内耗):1. 明确自己是自己课题的主要负责人。2. 做具体事情的时候,要多想为什么要这么做?3. 事情先做起来,不要担心做得好不好。4. 做好心理建设,从能力提升上找成就感。5. 多参考类似的工作。6. 及时反馈遇到的问题,确认自己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4. 听取建议,避免盲目

前面的博文也写过相关内容,这里简单再提。想要更好地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很简单,就是多多听指导者(这里的指导者不单指导师,可以是指在某一方面提供具体建议的人)的意见。录建议思考建议执行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强反馈,一定能够很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9427-1438881.html

上一篇:记录建议、思考建议、执行建议是做好研究生的基础
收藏 IP: 124.89.8.*| 热度|

7 王涛 梁洪泽 崔锦华 黄永义 李可 汪运山 guest9503855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1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