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人之病札记74

已有 1800 次阅读 2024-1-28 22:57 |个人分类:教学行思|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课堂实录要求是随堂实录,不能摆拍。但很正式,教师要正装出镜,领带就免了。录制公司很专业, 也很敬业。看了我的PPT,说要深色背景,我有大量的插入对象和动画出现,不想改,公司的人说他们帮我调整。五千元的录制费用物有所值。Business is business.

 

对教学内容也稍微调整一下。把其它专题性内容如流体动压力、变质量运动和定轴转动刚体动力学调到前面,这样保证在下次课正好该讲非惯性系中的动量矩定理。

 

原先设想还有些学生参与环节,这部分就写为教学设计样例。与课堂实录一致,据说这是通常的做法,虽然没有强制性要求。原来的教学设计样例内容上学期已经讲完了。

 

录课安排在第二节,平台的老师比较方便,不然要很早赶过来。当天第一节先讲刚体运动微分方程。内容相对简单,温故转动惯量,知新惯性矩。与我联系的平台老师带着位录像师在教室布置摄像机。按时下课。

 

课间重新摆一下桌子,集中到中间,原来有两个过道。第一排空两个位置,让学生填满。我戴一个麦,有点像扩音器其实只是录音。

 

开始时我还提问几次,但效果不太理想。一方面是学生回答与平时差不多,其实还略好些,但感觉有些太原生态;另一方面,拍摄学生也有些技术上的困难,要调整摄像头,还要给学生递麦,有些影响教学的节奏。顺便一提,我看过些课堂“实录”,互动有些过于出彩。后来就不提问了。讲的还算正常。总体上中规中矩,正好在下课响铃时讲完预定内容。与以往讲这部分相比,多了个理论探讨的课题,布置给学生,并且有所强调。我估计学生没有这种兴致,或许也缺乏信心。我可以自己写篇教学小品,算是这堂课的额外收获。有位同行说我“勤快”。我理解为勤奋、手快。确实,想到就写,写了就投,现在其实远没有年轻时勤快。

 

完成课堂实录后,我决定教学设计样例就用原来的,因为实录课主要展现的学术性,教学设计方面不出彩,与学生互动也不是我的强项。强项是把复杂的事情梳理得条理清晰,并能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些对未来的从事力学相关工作的学生特别是成为职业研究者,应该有所帮助。或许这也是本门课程的特色之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样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堂实录没有原先期待的那样出彩,但也在预料之中。自我安慰一下,录像未必多么重要,只是个必备要件。因为我评教学项目时,通知中经常有强调评审者一定要看视频材料,说明有些评审者根本不看。真到了一定要凭课堂录像PK的时候,不论结果如何,准备都是不算成功。总体上,课堂实录能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顺便一提,课堂实录过去申报人才项目时搞过,只是顺便录个像,主管上不重视,客观上也有些来不及。当时正好上通识课,就录的通识课。后来听说,那次评审特别强调专家要看录像,而且会评专家集体看。有些专家提出我讲课中没有板书,幸好有本学科的大佬在场,解释了一下,通识课不能讲细节,学生听不懂,侥幸过关。

 

实录视频制作完成后,课程团队的青椒说缺少要求的“须告知学生可能出现在视频中,此视频会公开。”原来课程团队5人,受到新参加条件的限制,只剩两人了。青椒是毕业于名校的昔日学霸,什么事情都特别认真。先准备补录个镜头,在视频开始前说几句告知话。其实我在拍摄前那次课确实说过。但补录要到摄影棚,大家都不方便。后来决定准备“知情同意书”请全体学生签名,拍照附在视频后面。从法律上看,效力强于教师单方面的告知。

 

 

人之病札记1

 

人之病札记2

 

人之病札记3

 

人之病札记4

 

人之病札记5

 

人之病札记6

 

人之病札记7

 

人之病札记8

 

人之病札记9

 

人之病札记10

 

人之病札记14

 

人之病札记11

 

人之病札记12

 

人之病札记13

 

人之病札记15

 

人之病札记16

 

人之病札记17

 

人之病札记18

 

人之病札记19

 

人之病札记20

 

人之病札记21

 

人之病札记22

 

人之病札记23

 

人之病札记24

 

人之病札记25

 

人之病札记26

 

人之病札记27

 

人之病札记28

 

人之病札记29

 

人之病札记30

 

人之病札记31

 

人之病札记32

 

人之病札记33

 

人之病札记34

 

人之病札记35

 

人之病札记36

 

人之病札记37

 

人之病札记38

 

人之病札记39

 

人之病札记40

 

人之病札记41

 

人之病札记42

 

人之病札记43

 

人之病札记44

 

人之病札记45

 

人之病札记46

 

人之病札记47

 

人之病札记48

 

人之病札记49

 

人之病札记50

 

人之病札记51

 

人之病札记52

 

人之病札记53

 

人之病札记54

 

人之病札记55

 

人之病札记56

 

人之病札记57

 

人之病札记58

 

人之病札记59

 

人之病札记60

 

人之病札记61

 

人之病札记62

 

人之病札记63

 

人之病札记64

 

人之病札记65

 

人之病札记66

 

人之病札记67

 

人之病札记68

 

人之病札记69

 

人之病札记70

 

人之病札记71

 

人之病札记72

人之病札记7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419708.html

上一篇:北京云蒙山
下一篇:重庆西流沱镇
收藏 IP: 114.93.185.*| 热度|

2 郑永军 夏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