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戴锋

博文

『云作战』体系的新质力量建设(1)

已有 1452 次阅读 2023-6-11 09:55 |个人分类:【云作战】论题精选系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 锋启云涌

摘要新质作战力量是指,能够导致作战形态或作战样式发生实质性变化,并显著提升攻防效能的作战力量。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装备、新军种和新组合三个基本方面。这里,简要论述新装备建设问题。

 

新质作战力量是指,能够导致作战形态或作战样式发生实质性变化,并显著提升攻防效能的作战力量,新质作战力量所具有的战斗能力就是新质战斗力。由于人员、装备和管理是构成作战力量的三个基本要素,所以人员、装备和管理之中任何一个或多个要素发生质的飞跃,都可能引起新质作战力量的诞生。因此,相对于已有的作战力量而言,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装备、新军种和新组合三个基本方面。

一、新型装备建设

新型装备包括新型武器,新概念作战手段,等等。通常,许多新武器,虽然可以显著提高攻击或防御作战能力,但只是在武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大了射程和杀伤力,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作战形态和样式,仍然还不能算是新型武器。新型武器应该是现有武器升级换代后的新一代产品,比如,新一代作战飞机相对于之前的战机属于新型武器。对比原有战机,新一代战机在战技性能、隐形能力、作战方式,察打能力、网电系统、智能控制和攻防火力等方面都会有实质上的变化与提升,可以开辟出新的作战样式和攻防模式;再比如,高超音速飞行器及其携载的弹头,可以以多倍音速的速度攻击敌方目标,面对如此超高速武器的攻击,任何传统防御方式都将失效,从而颠覆了传统防御的作战模式。因此,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在内的极速武器,以及针对敌方高超音速武器攻击的信息诱骗、智控弹网、光电屏障等防御体系,均属于新概念作战手段,相关研究与探索具有极高的战略、战役和战术作战价值,并将可能引起战争形态和样式的实质性变化。对于新质作战力量要素的新型武器装备,在其体系建设上可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动能武器

动能武器,是利用强大推进动能对敌方目标实施毁伤的武器。这里所说的强大推进动能通常包括,火箭助推、超燃冲压、高电热、强电磁等高强度推进动能。动能武器可以发射高超音速飞行弹头,并利用弹头的超强动能击毁目标,常用于战略反导,反卫星和反航天器,也可用于导弹拦截、战术防空,反坦克等战术反导作战。动能武器的建设可从天基、空基、海基和陆基制导的高超音速武器及其防御体系等方面多向展开。

束能武器

束能武器,是运用各类有方向集束能量对敌方目标实施毁伤的武器。束能武器,也称定向能武器,可利用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等离子束、声波束等束能量,产生高温、电离、辐射、声波效应,对敌方目标实现摧毁或损伤。这种武器的特点是,束能传播速度大多可以接近光速,发射即可命中,并使目标遭到破坏、烧毁或熔化。加之,束能武器往往发射突然且速度快,使敌方目标难以躲避或逃脱。

声波武器

声波武器是借助特殊声波,对敌方相关人员造成身体损伤、使其失去正常作战能力的新概念武器。声波武器主要通过次声波、超声波和噪声等方式形成对敌攻击能力。次声波武器,可以发出与人体固有频率相同的高强度次声波,通过共振使人体器官产生强烈振动,造成敌方人员因身体难受而降低战斗力;超生波武器,可以通过超高强度的人体同频声波,引起敌方人员感到恶心、头痛、呼气困难,甚至是内脏损伤、血管破裂,进而失去作战能力;噪声武器,可以通过令人不适的声音扰乱敌方人员心神,使其难以发挥正常的行动效率。

新技术武器

新技术武器,是将各类新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所产生的作战武器。比如,卫星、网络、智能、隐形、生物、纳米、仿生、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可分别在太空、网络、深海和认知等领域开辟新的作战空间,并产生各类新型作战装备、工具与手段,包括适用于陆、海、空、天、网等战域的各类无人化智能作战武器和机器作战装备,以及有人作战装备与无人化智能作战装备的组合,进而导致新型作战样式的出现,并为新型作战力量的产生与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运用光、电、磁等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并将激光、微波、电磁类束能武器功能与其它类型武器结合,同样能产生综合效能更加强大的新型武器,比如有效加装红外瞄准、电磁干扰、激光打击等功能的传统武器和无人化智能武器,可以产生原武器平台所不具备的更强战能与显著优势。

生化武器

生化武器,是利用生物、化学技术摧毁敌方作战能力的武器。比如基因与生物武器,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技术,产生特殊的生物或病毒,对敌方人员实施生物或致病性攻击,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这里要强调的是,某些生化武器会对人类产生较大甚至是极大危害,国际范围内通常禁止使用,拥有但绝不首先使用应是前提条件。面对复杂的国际军事环境,掌握对生化武器足够可靠的防御能力和强大的反制能力,可以形成必要的对敌威慑,做到有备无患。

主要参考文献

[1]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云作战”理论初探[J]. 中国军事科学, 2013(4): 142-151. (链接)

[2]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再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4(3): 129-138. (链接)

[3] 戴锋, 魏亮, 吴松涛. 三论“云作战”[J]. 中国军事科学, 2015(1): 135-146. (链接)

友情提示】本文主要内容选自作者的书稿《云作战导论》,更加完整、详细的背景资料可参见:

1. 科学网:戴锋的个人博客《云作战导论》节选系列);

2. 微信公众号:云作战『云作战』论点信息系列)。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不涉密;作者对在科学网所发表的“云作战”相关原创文章与博文拥有版权,侵权必究。

联系作者电子信箱:fengdai@126.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95-1391344.html

上一篇:『云作战』体系的特战力量建设
下一篇:『云作战』体系的新质力量建设(2)
收藏 IP: 115.60.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