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爱平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ipinglu13579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

博文

怀念我的老师 王安民教授 精选

已有 7262 次阅读 2023-1-31 17:3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王安民老师,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奇迹。

前 缘

和王老师的缘分,起始于懵懂而坚定的求学。

王老师早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工作,是一名出色的西医病理学专家。为了响应国家当时“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号召,八十年代初期来到北京,加入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成为了当时该院中心实验室的研究骨干。

而我当时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毕业一年后,报考了中医研究院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春天,我接到中医研究院的研究生复试通知,踌躇满志又忐忑不安地奔赴北京复试。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阅读病理片子,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讲,属于知识盲区;而另一个竞争者学习过病理学,高下立现。我想我应该是落榜了。少年不识愁滋味,考试失败,但是我毕竟进京成功,我还是抓住机会,遍览不少北京的大景点,找点收获,回馈一下不少的路费。

人生经常会有一些意外之喜,过些日子,我竟然收到了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喜出望外之余,光速办理各种繁琐的手续,来北京报到。原来参加复试的两位考生都录取了,而录取我的导师,就是王安民老师——我,成为王老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那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份幸运有多么宝贵,而缘分,就是这样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初 识

第一眼看到王老师,发觉他和我,完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王老师高高的个子,身板挺拔,周正的面庞意气风发,但并不使人紧张。我作为江西农村考出来的学子,那时也会常感局促,但在王老师散发的“轻松”气质之下,往往很快放松下来。

后来过了许久,我才明白,那种轻松,是由常年优雅的家庭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优秀的自身条件、开阔的眼界见识所濡养出来的自信、潇洒与善良。

王老师家庭有一点基督教背景,自身聪明帅气,从小就是高材生,而且爱好广泛,性格开朗,算得上是“天之骄子”;但他并没有因此产生娇骄之气,而是待人真诚纯善。

在我眼里,王老师算是科研届的“楚留香”,潇洒不羁,精力充沛,不仅爱好广泛,还样样精通。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我那时除了看专业书、学习专业以外,对于世界其他领域的认知基本是空白;而王老师便“不动声色”地对我开展了全方位的培养。记得刚到北京不久,王老师就带我骑自行车从北京东城到西城去看美剧Gone with the wind,以打开我的见识、提升我的文学素养;在骑车中途,还经常请我喝一扎啤酒,给刚到北京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座城市,就这样因为一个人而温暖美好起来。

接着,作为王老师的大弟子,我又跟着他学会了打网球。网球的专业行头都是王老师无偿提供的。此外,在我大学毕业后工作一年期间,利用很多的晚上进行过桥牌“集训”,来京后王老师团队也经常找我继续磨练。慢慢地,我也成了那么一点点的能文能武的科研人员。王老师也非常关心我的生活,经常给我“创造”喝酒加餐的机会,让我补足营养的同时,也逐渐悟出了生活中“吃吃喝喝”的一些真谛。网球、桥牌、喝酒,逐步成为我三大业余“爱好”,也让我在此后的人生中有所受益。

相 处

王老师作为一名西医出身、专攻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专家,始终很努力的学习中医知识;同时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也习惯性的保持着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王老师总是用鼓励的方式来指导,让学生自己找想法、查文献,然后一起讨论。他会提出很多问题,讲出自己基于病理学的理解,帮助我们全面理解自己的选题与方向。

入学后,在集中上课半年后,我开始进入研究所学习。由于研究生复试时遭遇的“滑铁卢”,我报复性地努力恶补病理学知识技术,不仅整天跟着技术员学操作,还借来很多实验室技术方面的书籍自学。而王老师在指导我们开展病理学分析的同时,坚持每周至少利用一个半天带领我们学习阅片。

然而到了研究生课题选定的环节,我还是遭遇了困难。由于是第一个研究生,没有同门可以讨论,自身也不曾接触过科研工作,所以基本上毫无思路,不知道该选什么题目来深入研究。面对研究院的时间要求,我开始有点焦虑,急了很多次。每次着急上火去找王老师讨论,他都是给予鼓励,说出很多有意义的方向。对于我的想法和决定,他都支持。鼓励之下我感觉自己好像玻璃瓶里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出路如此难寻。压力山大的同时,又莫名有种“重任在肩”被信任的自豪。

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继续拼命学习病理阅片,分析病理结果。在对两个小项目的所有病理切片进行了分析后,其中一个项目的结果我当时认为可以成为硕士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王老师也表示赞同。恰在此时,名医国手朱良春教授来所里交流,带来一个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复方药效学研究的项目,王老师也鼓励我来跟进。因为王老师的鼓励,我开始介入这个项目,复制了国内第一个二型胶原所致关节炎(CIA)动物模型(于1998年发表了论文,用了痹症动物模型这个名字),评价了这个复方的疗效。这个复方就是后来国家批准的新药益肾蠲痹丸。从此后“痹症”相关研究成为了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伴我走过了几十年的科研之路。

可以说,王老师的鼓励,对我,也包括对后来我在北京的学生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我们科研工作中的“巨人的肩膀”和宝贵的财富。 

情 深

三年研究生生活的朝夕相伴,与王老师的相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点点滴滴,都充满了王老师的影响和引领。可以说王老师真的无愧于“导师”这个称号。不仅仅限于学术方面,更充盈在人生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我毕业留所工作之后,我们也始终保持着密切的相处,亦师亦友。

我父母来京,是王老师让出自己的房子提供暂住;我结婚时经济能力一般,王老师给我们一台他家里的进口电视机——那个时代的奢侈品。

王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夹着尾巴做人,吃小亏占大便宜。另一句王氏名言是:要甘当配角(意思是乐于助人)。他自己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日常为人非常随和,信奉以和为贵,同事关系、家庭关系都相处得非常融洽和谐。比如在与夫人聊天时,即便内容听起来带有“批评”性质,王老师也总是面带微笑、态度可亲,透出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谈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时,口头上看似“批评”的内容,也总是伴随着实际上自豪开心的情态。王老师总是在鼓励,在表扬,包括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来指出对方的不足,这一点也潜移默化对我影响非常深。

王老师作为一名导师,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从善如流。随着时光流逝,王老师年纪渐长,学生团队日益发展壮大,王老师对于学生们,也一视同仁地给予尊重。

王老师的爱好里也包括抽烟和喝酒,有时也会喝醉。他年纪大了以后,为他身体健康着想,我们都希望他能少喝或者不喝。刚好有一次大家聚餐,开心举杯,觥筹交错之间,席间的一个人喝高了,不能说丑态百出,也算是举止有些失措,王老师看了不由皱眉。我趁机在旁边说:您看,您喝醉了之后有时候也这样。就这么一句话,王老师自此以后喝酒非常节制,很少喝醉了。这种即便年长也不曾放弃的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以及对晚辈谏言的不吝采纳,也是令我始终佩服的一点。 

怀 念

后来我因工作关系,远赴香港,不能像以前一样常伴王老师左右;王老师也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仍然保持着打球、打牌、各种爱好陪伴的丰富生活。但是每年,我都会找机会或者吩咐学生们去看望王老师,再来一场师门小聚。每次小聚,气氛都非常欢乐,王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笑得非常爽朗开心,仿佛生活中从来不曾有过磨难,岁月从来不曾带走青春。现在想来,那些相聚,都是平凡如砂砾的日子中璀璨的钻石。

2022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王老师以91岁高龄,走完了这一世的人生之旅,安详离世。彼时我出差在大洋彼岸,不能前往送别他最后一程。得知消息,虽然不意外,我仍然沉默良久,往事一幕幕闪回,无穷无尽。

我想,我一定会一直怀念王老师,怀念他给予我的一切:引导、帮助、教育、影响……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离不开王老师有意和无意的塑造。他是生命赐给我的贵人与奇迹,为我打开了人生中很多扇宝贵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真、善、和美。王老师让我知道,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曾经得到了什么、拥有过什么,而在于曾经给予了什么,奉献了什么。

王老师在中医西结合病理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也爱玩、会玩,为自己营造了和谐顺畅,开心有趣的生活。这样的人生,令人羡慕又佩服,留下的是楷模和财富,潇洒如斯,没有丝毫遗憾。

 

王老师,我永远的老师。我爱您,也想念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20764-1374282.html

上一篇:小时候过年的故事
收藏 IP: 158.182.56.*| 热度|

18 王涛 乔中东 赫荣乔 王德华 赵汉青 郭战胜 王安良 吕泰省 夏炎 柳林涛 王飞 郑永军 武夷山 张晓良 罗帆 聂广 姜文来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