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秦朝 ”车同轨” 之猜测

已有 5156 次阅读 2022-12-24 13:13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秦灭六国以商鞅制定的秦尺23.1 cm逐步替换周尺21.5 cm;统一之后更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字”目前所见皆称轨距六秦尺(138.6 cm),该数据想来是误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舆是车厢。秦朝轨距或许是七秦尺五寸(173.3 cm)。 

[1]  侯红伟, 王刚, 方志军, 裴建陇, 卜汉文, 王璐, 张亚楠, 雷明涛, 杨胜旭.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墓及附葬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 2018,(1):4-25

甘肃春秋秦墓适用周尺21.5 cm基于线条图上1 米标尺,M31椁室长3.35、西宽1.65、东宽1.6 [1] 为内部数据,而外部长十九尺408.5 cm,宽十 尺215 cm;棺已压塌,痕迹长1.95 米即九尺过1.5 cm,宽0.9 米即四尺过4 cm,所过源于埋藏环境而非原始制作偏差。值得一提的,墓葬南壁开有壁龛,简报给出的数据精确到 cm:平顶距墓口4.3米二十尺整,底部距墓口5.13 二十四尺欠3 cm,龛底距二层台0.85 米四尺欠1 cm;龛高0.83米四尺欠3 cm、底部横宽1.9 米九尺欠3.5 cm,所欠想来是压缩变形而不是开挖误差。

TC1.jpg

M32椁室385、宽195 cm,十八尺欠2 cm 和九尺过1.5 cm;棺长215 cm、宽85 cm,十尺整和四尺欠 1 cm圆整数据或有2.5 cm偏差附属车马坑K32 有形制相同的两辆车,文[1]仅介绍一号车,“左轮受压变形为椭圆形,轮长径135、短径124 厘米,右轮直径130 厘米;两轮相距175 cm”。容笔者猜测,轮径六尺129 cm轨距八尺172 cm——尺度有助于从埋藏变形的失真数据判断器物形制。照片上两车轨距相当,而轮径或因揭露深度及摄影变形而稍有差异,线条图上则是相同的。

TA3.jpg

[2]  梁云, 赵珂艺, 刘婷, 裴建陇.

甘肃甘谷毛家坪春秋秦墓(M2059)及车马坑(K201)发掘简报. 文物, 2022,(3): 4-40

[2]介绍车马坑出土曲内戈通长23.7 cm 一尺一寸0.5 mm、内长10.7 cm 五寸0.5 mm;一号车下殉人的木棺长151、宽65 cm,即长七尺、宽3尺皆5 mm其时使用周尺21.5 cm 没有疑问,墓葬一定在商鞅改制之前 

TA1.jpg

TA.jpg

4378B330-0184-4B12-865F-2DC88FC1D882.jpeg

三辆车轮的痕迹如下表,[2]特别提及“一号车两轮内倾(后视图如上) 现场测量顶端间距140 厘米”。车轮的变形情况比较复杂,似乎不能简单地以算术平均估算原始直径。车轮丧失强度之后纵向会压缩较多,而横向膨胀较少而大致维持恒定。

TA2.jpg

笔者觉得,轮径可有不同的尺寸,总是规整;轨宽或有不同的系列,总该准确。上述三车应是轮径六尺129 cm轨距八尺172 cm,与文[1] 两车相同。 请比较三车的状态,或许三号车靠近端部,周围得到较好充填,其后只是土层沉降;一号车两轮之间最初未能得到有效充填,车舆下方未得到支撑,上方泥土使车轴受压弯曲断裂,两轮也会向内偏斜。总而言之,应该挑选保存状态较好的车辆来判断原始尺寸。

前文说三地晋(魏)车适用周尺21.5 cm,轮径同为六尺——《考工记•轮人》称轮径六尺六寸或许不恰,轨距为九尺和十尺。下图是晋侯11号车前后两个方向照片[3],两轮都保持直立状态,实际测量轨距约215 cm 即十尺是准确可信的;不过,宽仅六尺,轨距十尺之宽似无必要秦车轨距八尺可以减小轴长,较为经济

[3] 吉琨璋, 常怀颖, 冯峰.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文物, 2010,(2):4-22 

TB1.jpg

TB2.jpg

商鞅BC350二次变法,以先周尺18.5 cm 为八寸而定秦尺23.1 cm,逐渐推行于全国,并为汉朝所沿用。容我猜测,商鞅变法之后轨距很可能由八周尺(172 cm)调整为七秦尺五寸(173.3 cm),并成为秦朝“车同轨”的标准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68998.html

上一篇:古车考古,当用古尺
下一篇:古车复原,当用古尺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1 史永文 杨正瓴 谢钢 武夷山 程少堂 范振英 张晓良 郑永军 李学宽 宁利中 姚小鸥 孙颉 朱晓刚 杨学祥 周少祥 赵凤光 史晓雷 王成玉 刘全慧 马鸣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