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KUST VisLab在疫情期间,坚持科研。同学们分散各地,有居家留守的,有在科大隔离的,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完成了10多篇IEEE VIS2020投稿。 投稿结束后,同学们写了不少对投稿的回顾与反思。 下面是受到广泛好评的夏梦同学写的反思文章。夏梦同学16岁上大学,本科和硕士期间都获得过国家奖学金。 博士期间,由麻晓娟老师和我联合执导。 入组三年,已经发表文章5篇,包括在人机交互的顶会ACM CHI, E-learning(电子学习/在线教育)领域的顶会ACM Learning@Scale 和LAK,以及可视化方向的顶会IEEE VIS以及EuroVis等会议上的文章。 并且获得过IEEE VIS‘19 最佳简报奖, 港科大工学院Top Rpg Award (奖励top 10%在读研究生),以及港科大工学院overseas research award (访问多伦多大学4个月),表现非常优异。夏梦同学不仅科研成就突出,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经常清歌一曲,全组惊艳。 而且很有领导才能, 做过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会主席,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TAC (TA coordinator),HKUST VisLab Seminar Coordinator,其出众的协调组织能力很得大家赞赏。 夏梦同学综合素质出众,全面发展,乐于助人,博览群书,天生是做老师的好材料。 夏梦同学主页:https://www.xiameng.org/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boredom”.
回顾这几次投稿,每一次都有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整个过程偏向于让自己更加独立,不要对合作者有硬性的依赖。硬性的依赖是指,没有别人就不能做了。因为希望以后能做faulty,继续做科研,希望自己所有的过程都去体验,这样可能能更好地感受别人的感受,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办。还有希望能了解自己的极限在哪儿,哪方面比较擅长,哪方面比较薄弱,更好地寻找合作者。
第一次帮徐科投稿时,想的是一定要自己写得view被论文用到,一定要尽可能地多参与各个环节,一定不要因为自己拖后腿。第二次,一定要一作投稿且不要miss deadline。第三次,一定要系统用新的框架并且自己有写所有code的能力。第四次,一定要deploy所做的工作并且写作技巧得到锻炼。第五次,也就是这一次。
这里,补充一下,前三次idea方面算是比较幸运,几乎是按照PQE时候设想的一系列工作进行展开的,做的都是自己想要实现的东西。每一次投稿都成就感很大,并不是因为文章是否中了,而是锻炼到了想锻炼的能力,觉得在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前进。
但是这一次投稿,我不是很确定。我相信自己的时间管理,写作写系统等能力,所以希望自己能在idea上或者方法上有所突破。但是,真的很难。为了不要茴字的四种写法,希望自己换个环境,换交流的人。从4203搬到了CYT, 故意不要和E-learning的小伙伴们合作,找新的合作者。看了很多其他会议的文章 (ICML, KDD, etc.), 允许自己尽量多花时间在想idea方面,找盼盼(因为她做的文章是我喜欢的类型, 而且是best papers)。但是,很难。。。最后还是在屈老师的指导下有了现在的方法---从刚开始的研究鼠标的位置到现在的研究做题具体逻辑上的state,以及还没有完全实现的on-the-fly guidance。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我还遇到了一个困难,就是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心里说,你是不是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可能面对的事情难度大了,可能连续的投稿和奔波真的让我有些疲惫。尤其是当老师说了好几遍,夏梦可以毕业了。
我感受到从0分到60分,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然而从60分到80分有点难,可能80分到90分,越往后越难,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创新很难,而且需要伴随着很多重复的工作。
很幸运的是,我在atomic habits里面看到这样一个章节“how to stay focused when you get bored with working on your goals.” 主要说的就是虽然你可以调节一些变量,让每次的锻炼变得有趣,但不是每一次都有这样的变量可以调节,但是那些成功的人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继续重复,即使没有调动起自己的兴趣。这里是摘抄的原文: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st athletes and everyone else?” I asked. “What do the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do that most don’t?”
He mentioned the factors you might expect: genetics, luck, talent. But then he said something I wasn’t expecting: “At some point it comes down to who can handle the boredom of training every day, doing the same lifts over and over and over.”
…
“The sweet spot of desire occurs at a 50/50 split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Half of the time you get what you want. Half of the time you don’t. You need just enough “winning” to experience satisfaction and just enough “wanting” to experience desire. This is one of the benefits of following the Goldilocks Rule. If you’re already interested in a habit, working on challenges of just manageable difficulty is a good way to keep things interesting.”
“Variable rewards or not, no habit will stay interesting forever. At some point, everyone faces the same challenge on the journey of self-improvement: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boredom.”
想到了郭晶晶采访时候的一段话,她最后拿冠军的雅典奥运会是没有戴隐形眼镜的。她的近视特别厉害,双眼都是0.2, 没有戴隐形眼睛意味着她什么都看不清。她说不知道都霍启刚当时坐在哪儿。所以,一系列的动作都是靠着她的习惯,她的感觉去完成的。希望科研和思考成为我的习惯。
想起来屈老师常说的,也是在张居正大传中看到的 “别无他长,但性耐烦耳。”
想起来初中英语老师说过的 “熟练才有生产力。”
想起来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提到的,不管年纪多大,不管成绩是否不如从前,他还是会一如既往的以跑到终点为目标,一如既往地努力与期待。
“唯有一点,我可以怀着相当的自信作出断言:直至重新获得“好!这次跑得很好”的感觉,今后我依然毫不气馁、孜孜不倦地参加全程马拉松。只要身体允许,纵然已是老态龙钟,纵然周围的人频频忠告,“村上君,不要再跑了,已经上了年纪了”,我还是会不以为意的继续跑步。哪怕成绩大幅下降,我也会朝着跑完全程马拉松这个目标,如同从前一样(有时还会超过从前)继续努力。是啊,不管别人说什么,这是我与生俱来的性格,就好似蝎子天生要螫人,蝉天生要死叮着树一般。”
所以,我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工作照常进行。按时和屈老师,麻老师开会,主动和盼盼约好每一次开会的时间。鼓起勇气和自己和Reshika说,这一次的工作不管怎么说,也是比之前E-learning所做的工作有一点点提高。即使有时候觉得自己是没有创新,没有多大的进步。
直到现在这一刻,我还是继续在想之后的科研如何能做出有创新性,有影响力,对VIS,CHI, E-learning 的communities真的做出有贡献的工作。即使我并没有答案,现在没有做到,我也相信,现在的每一次锻炼,不断地思考也是为了将来有想法的时候可以实现。也在一点点努力,去调研现有的在线教育市场,去联系做相关方向的科研工作者。相信屈老师说的,不断地锻炼你的执行力,这样在有好的想法的时候才不会因为执行力不够而不能实现。希望自己可以当那个笨笨的坚持的选手。
这两三年的成长特别明显。9页10页的文章从一开始的感觉很长,像孩子眼里的大城市,不知道哪儿是哪儿,到现在觉得像大人眼里的家乡,熟悉它的每一条街道。从刚开始的句子被改到认不出是自己写得,到现在知道每一句话在哪儿,为什么那样写都很明了。
总结自己不足的地方,因为一直投稿,持续性地输出,导致阅读量不够,思考的不够。没有新的知识,新的技术的输入,感觉很容易写茴字。希望接下来,能多读各个领域的文章,多看新闻,多学习新的技能 (e.g., train neural networks, 写算法,even AR/VR),多找新的合作者交流,多思考。多上一些design thinking这样的课,看些设计方面的书,提高自己可视化设计的一些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希望自己多和一些教育公司,前线实践的人们密切沟通,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
小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心理上的:
1. 读博的过程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平行的的时空,每个人有自己追求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要有自己的方向,不要太关注别人,然后不小心去跑别人的轨道,因为终点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2.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即使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东西,对我来说可能也是难的。所以在做不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觉得还挺正常的,想想还能做些什么。
科研上的:
1. 不确定的时候要做决定然后move on 。记得孙冬也说过,现在做不了决定是因为你的信息还不够。所以我觉得只能通过做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feedback,才能给我们这个大脑更多的数据做出更好的决策。
2. 拆解任务。就像bbs上我们要写wigs,是关于三个月的计划。大部分的时候我都会早上写一下今天的to-do list。其中也包括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说发一个邮件等。这样会明确任务,也能增加成就感。
3. 找人去report你的进展,按时meeting。屈老师,麻老师,盼盼,Reshika, 至少这个会让我心里踏实一点。
4. 从多伦多回来我养成了一个记笔记的习惯。每次开会,即使我不是project leader,也会写meeting notes,不小心培养的这个习惯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5. 每一次组会都尽量engage。 反正engage也是要参加,不engage也是要参加。最好给自己一些小的task,然后engage组会。比如我跟自己说,每一次组会,至少问一个问题。以前还纠结说到底自己的问题好不好,但是现在觉得还是先多问吧,不管问题多好也得先问出来。还有有想法的同学多多说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组的优势。
6. 还有一些具体的比如关于写作的,我觉得可以看看写作风格之要素等书。个人觉得逻辑是最重要的,要先有框架结构。Linping也说赵健是这样知道的,先把每一章节每一段写一句话,表达这一段的意思。但是我的语言目前还是有待提高(麻老师说我单一重复)可能要靠看新闻,新概念英语等来提高?另外,你自信不自信在语言中都能看出来。
7. 关于coding, 我充分地体会到了自己的代码是多么地不易于维护,也并没有达到熟练才有生产力。跟唐玮同学学到了refactor这个概念,之后写代码一定要注意。比如一个函数最好只有2,30行,这里附一个链接关于代码的维护:https://www.altexsoft.com/blog/engineering/code-refactoring-best-practices-when-and-when-not-to-do-it/
8. 作图的话,昊天的图每次都画的很好看,他说他用的工具是:https://www.lucidchart.com/。我本身会photoshop, Adobe Illustrator这次也学了一点点,感觉矢量图还是必须得用这个。
9. 作视频的话,我自己是用会声会影,特别基本,还蛮好用的,但是接下来可能会学一下Adobe premier。因为上一次的合作者用这个做的视频很好,被好几个reviewer夸奖了,但是这一次我却来不及学习。
10. Idea上可能我需要多找相关的合作者沟通交流,CMU有一个learning center还有Cornell University 有一个Social Media Lab, Stanford有个人Chris Piech都有做VIS+ CHI+ML+Education的研究,看看能不能联系联系交流交流。
11. 能帮别人的时候就帮别人,因为我得到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帮助。谢谢给过我鼓励,帮助过我的你们哦~~~~
12. 感谢老师,带我走进科研的大门,体会到了科研的快乐。
我不能保证我说的都是对的,但我保证,我说话的态度是最真诚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