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以下内容仅为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当然肯定存在认识不当之处,愿接受批评指正);不代表任何其他的观点和态度;仅仅为了交流看法和认识;更无对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存在偏见或者冒犯之意;本人尊重欣赏任何科学研究。
在对一个问题,可能是一个工程科学问题也可能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的会存在一些困惑或者会不断地通过问自己问题以便帮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所感兴趣的问题。当然,每个科学问题都是或清晰的或模糊的存在于一个特定的领域。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时候不是你一个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而很有可能是一大群人对它感兴趣。于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科研圈(research community)。同样地,一个个这样类似的或相近的,或相关的科学问题的科研圈相互对话,融合就形成了一个个特定的科研领域。当然啦,对于一个科研者个体来说,其所对话的和服务的对象也就集中在其所在的领域,特别是其所在的科研圈子。基于这一点的认识,也就很容易理解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行为模式和交际模式了。
但是,目前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知识型社会中,知识或者学科之间的研究壁垒或者边界已经变的越来越模糊,学科之间的交叉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当然,如果仅从科学发展或者科学精神这件事来说,这当然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也是科学进步的一种明显的体现。但是,如果我们去盯着那些没有什么学术影响力的研究者个体来说,在现行的环境和游戏规则下,那就会面临一个自然的问题:不被认可,不被接受。
由于个人认识的局限,这里仅仅讨论一下我个人的一个困惑: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风格的差异。
当然啦,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个人的认识也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工程科学领域—控制科学(对于该学科范畴是有争议的),和一个特定的自然科学领域—演化生物。拿这两个领域举例来说,其研究风格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两个极端;一个研究的通常是某个问题的正问题而另一个是这个问题的反问题。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如果我们的研究问题是老鼠如何走出迷宫这样一件事;那么在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通常会这样问:如何设计一种方法或一种规则能够让这只老鼠成功地走出迷宫;而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人员,他们可能经常会问:是什么样的机理让这只老鼠走出迷宫的,或者老鼠是依赖什么样的机制走出迷宫的。
对于前者那群研究者,他们接下来大多可能会这样做(当然也不完全都是这样):我设计一个方法或者我给出一种方法;或者就从效果出发,提出一种方法最终证明这样的效果还挺好,那说明只要老鼠按照我的这个方法走,那么它就可以走出去。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本身,比如老鼠成功走出迷宫是不是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的,并不关心。
而对于后者那群研究者来说,他们希望去探索这个问题的本质,他们希望去了解是什么机制或原因导致这样的一种行为的形成。大多时候他们常使用的是假设检验的方法;先观察分析,提出可能的假想假设,或观察或实验或模拟或模型分析地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观察、实验、模拟、或模型分析最终会出一个结果。当然这个结果不一定会和预期想得到的那么好了,也就是前期的那些假想不一定就是老鼠成功走出迷宫的机制。
简单总结一下:工程科学通常是以目标为导向(goal-oriented);为了这个目标然后去设施一个能够实现它的方法;自然科学通常是原因、现象、或者机制为导向的(mechanism-oriented);希望去发现,去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身;当然,这两个学科名词的表象含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这个方面的一点意思。
可能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异,所以导致了处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人员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两个领域的很多研究人员的个人学术情怀也有点不同(仅为个人观察无科学实证研究和相关报道)。
自然啦,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如果你需要经常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进行切换,就会时常很无力;特别如果你还面临一些外界的非科学的因素的影响时,这种无力感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当然,这样的差异也反应了科学精神的两个不同侧面;只要心中向往并追求的是科学,相信这样的两面也是构成了丰富美妙的科学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