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斌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广斌 异国他乡一名小小教书匠 人生和生命迷宫里的默默寻路人

博文

无知者无畏

已有 4727 次阅读 2007-12-8 11:36 |个人分类:文化闲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发现我越是无知的时候,就越是自以为无所不知。年轻时自学了几年中医,当时对西医一无所知,凭着我的无知,我就敢狂妄的宣称西医不如中医,西医无用。后来在大学里学习几年西医,才知道西医的博大精深,狂傲之气也才稍有收敛,那源于无知的无畏也才逐渐换成了敬畏。

常常有这种情况:我们自认为对某门知识,学问有所了解后,竟然会把别的不同的学问嗤之以鼻,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横加指责。

我面前摆着两部万世奇书:一部圣经,一部易经。这两部奇书对人类文明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无论用甚麽语言描述都不为过。然而这却是两部风格迥异,内容悬殊的书。

从文字上来讲,圣经易读,似乎易懂。没有太高文化知识的人也能将就读一读。易经可就不一样了。即使饱学之士,若是第一次读易经,也会头脑发涨,莫名其妙,甚至望而却步。

从表层内容上来讲,初读圣经而对其内容不信者,会越读越反感,越读越觉得是胡说八道,进而产生厌恶情绪,终至大笑扬长而去。易经由于其语言的高深,论述之玄妙,初读者无从挑战于它。凡是能够对易经所讲有初步了解者,多能持敬谨之心。

然而,这两部奇书有一个共同点:只要认真用心钻研,你会越读越觉得书中的智慧深远,纬地经天。古往今来有多少饱学之士,皓首穷经,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这两部奇书之一。易经篇幅较短,却字字珠玑,常常会使精读者爱不释手。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说的是读易者的物我两忘。一部圣经,说尽人间善恶,塑造了人类多少世代的灵魂?超过36位作者在跨越1600多年的时间里异口同声,异笔同工,成就了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巨著,又被人们看作是神的启示,至高者的真理。圣经中的预言,圣经中的事件,圣经所规范的人类生活准则,以及人们对于圣经的信奉,崇拜,甚至迷信,影响了并且仍然在影响着世界前进的步伐和走向。

古往今来有多少千古传颂的故事,有口皆碑的奇文。仔细看来,惊心的故事多是悲剧,动魄的文章常动悲情。这些作者本人多历过大悲大痛,从而有了大感大悟,才磨出大笔,泼出大墨。然而,几乎所有这些动人的悲剧故事,都是写个人或家族的,绝少有人把民族的大苦大痛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下来描写。而圣经却像一部活剧本,把人间的不灭恩怨,旷世悲欢,煌煌善恶,昭昭祸福,用以色列整个民族作为演员,在这千秋舞台上做着空前绝后的讲说,实证。演给人看,唱给人听,回肠荡气,振聩发聋。

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长河里,孔子之说,老子之论,可谓一言九鼎。对中华文化的奠基,发展,传扬功不可没。然而他们思想的源头却直指易经。孔子读易经的心得体会就构成了易经的「系辞」章;从小把易经当启蒙读物的老子以他通天的智慧写出了万古传颂的「道德经」。在人类文化宝库里,中华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理,法,方,药一帜独树,千秋辉煌。而这门学问贯穿始终的就是源自易经的思想。故易经被称为弥纶天地之道。

多少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明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而使得人们在认识历史时,只将对促成西方优势地位有关的历史看作历史,而把那些舆西方优势地位无直接关系的文明和历史一概视而不见。数百年来的近代世界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落后使人失去了自信,挨打使人失去了自尊,进而使人怀疑到了自己所源出的文明价值。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如今历史已经揭开了新的一页,那埋藏的真金该重新发光了!易经所奠基的中华文化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沉埋,困迫之后,厚积薄发,润物无声,开始一点一点显示出她深厚的底蕴。她的博大,精深,她的宽远,睿智,将逐渐被世人所认知,所接受,并将深深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前程。

圣经和易经,并行不悖!说易经不符合圣经真理,或者说圣经不如易经奥妙精深,都是不懂惹的笑话!造物主创造天地,有它的美意。造物主允许看似不同的种种学问问世,传世,更有它的美意。以我们常人的能力和智慧,穷终生之时日钻研这两部奇书之一,能真正读通弄懂者,已是凤毛麟角。从古至今,无一人有能力,有机缘将它们都弄明白。我们常见到的现像是:读了其中之一者,便坚信自己所读的是世间唯一的真理,对那另一部著作嗤之以鼻,认为是左道旁门,邪说谬论。唉!人哪,你何等渺小,何等有限。你未明白的天地之理,何止万千?你可敢将它们一一蔑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6-12256.html

上一篇:计算机和我
下一篇:实话实说答博友
收藏 IP: .*| 热度|

1 李宇斌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